不要千篇一律把视频放在导入环节,放在课后总结更出彩:记一堂信息科技课磨课心得

AI 知识库2个月前发布 课件老师
2,645 0 0

在课堂教学中,视频作为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深受老师们的喜爱。许多老师习惯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视频,以渲染氛围、营造情境、激发兴趣,这种“情景化教学”确实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而,视频的作用是否仅限于此?在最近一次某区的信息科技学科赛课研讨中,一堂小学五年级信息科技课的磨课过程,让我们对视频在课堂中的运用有了新的思考:将视频从导入环节移到课后总结,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不要千篇一律把视频放在导入环节,放在课后总结更出彩:记一堂信息科技课磨课心得

从导入到课后总结

这堂课的内容选自重庆大学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下册信息科技教材,主题是“二分法”的算法学习。授课老师最初的教学设计中,选择了一段经典动画《猫和老鼠》的视频作为导入环节,试图通过动画中猫追老鼠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二分法的逻辑:如何通过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目标。

这样的设计乍看之下并无不妥,但课件老师在审阅教案和视频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将这段视频从导入环节移到课堂的总结部分。这一调整的背后,是对教学逻辑和学生认知过程的深入思考。

在传统的导入环节,视频更多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学生往往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对视频与知识点的关联理解不深。而将视频放在课后总结环节,学生在学习了二分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后,再回看动画片,就能从“看热闹”转变为“看门道”。他们可以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视频中猫追老鼠的每一步行动如何体现了二分法的逻辑,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视频放在最后知识得到升华

在调整后的课堂设计中,老师首先通过案例和互动引导学生理解二分法的核心思想——通过不断“折半”缩小范围,高效地找到目标。随后,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播放《猫和老鼠》的视频,并抛出问题:“学了二分法后,我们再来看这段动画,猫的追捕行动中哪些步骤体现了二分法的原理?每个步骤具体在做什么?

这样的设计带来了几个显著的教学效果:

  1. 知识的深化与应用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了二分法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后视频的分析,他们将抽象的算法与具体的动画情境相结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这种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分法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总结环节,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视频中与二分法相关的步骤。这不仅是对课堂内容的回顾,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想,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通过视频分析,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许多看似简单的场景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学问”。这种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转变,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积极态度,契合了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求。

打破惯性思维:视频运用的更多可能性

这次磨课经历让我们反思:视频在课堂中的作用不应局限于导入环节。传统的“视频导入—讲授知识—课堂练习”的模式虽然行之有效,但容易让视频的功能单一化。将视频放在课后总结环节,不仅能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还能充分发挥视频在知识回顾、情境创设和能力培养中的多重作用。

这堂课的经验也启发我们思考视频在其他教学环节中的可能性。在讲解重难点时,是否可以用短视频直观展示算法的运行过程?在课堂练习中,是否可以通过视频情境设计更贴近生活的应用题?这些尝试或许都能为课堂增色不少。

一堂好课的打磨,离不开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将视频从导入环节移到课后总结,看似是小小的调整,却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尝试,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了知识,更让他们学会了用知识的眼光看待世界。

当然,智者见智,仁者见人,每个人关注的和看到的都不同,虽然课件老师觉得这种设计很巧妙,但或许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自媒体时代的规矩,文章对您有帮助就要转发、点赞,还要在评论区反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