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5 日——钉钉十周年暨新品发布会,亦是无招(陈航)回归钉钉后的首次公开演讲
粗略算算,无招离开钉钉创业已有5年之久,而自阿里宣布无招重新出任钉钉CEO至今不过短短4个月。
在这四个月,这个互联网上饱受争议的拼命三郎又干出了些什么名堂呢?
那就是带领钉钉正式发布了钉钉 8.0「蕨」,同时也是AI 钉钉 1.0 版本,还发布了 一款A1 硬件。
说起来也蛮有意思,红树林、珊瑚海、巴颜喀拉……钉钉的每一代版本命名都来自于大自然,而这一次他们选择了蕨。
在植物进化史上,蕨类植物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革命性在于分化——根负责吸收,茎负责运输,叶负责光合作用。
钉钉选择蕨作为8.0版本的命名,实际上是在做一个类比:从简单工具到复杂生态系统的进化跃迁。
在这次发布会上,无招的开场白只有短短15秒,没有丝毫煽情和寒暄,简单直入就是一个半小时的产品发布,
一口气介绍了钉钉 ONE、AI 听记、AI 搜问、AI 表格 、DingTalk A1等超过 10 款 AI 产品。
无招的语速很快,你甚至能感到,这位钉钉的创始人在飞书狂飙,企微伺动,钉钉不再是市场的唯一情形下有多么的焦虑,非常担心钉钉在 AI 时代被落下。
今天我就带大家回顾一下钉钉8.0的整体布局,在这过程中你或许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AI功能都在解决同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人的注意力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早上8点半,还没到公司,手机已经震动了17次。微信群里3个@,邮箱里8封未读邮件..
这就是现代打工人的日常:不是在处理信息,就是在被信息处理。
根据微软的一项调查,现代知识工作者平均每11分钟就会被打断一次,而重新集中注意力需要23分钟。这意味着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切换中度过,真正的深度工作时间少得可怜。
且传统的办公软件本质上都是被动工具——你点击,它执行;你搜索,它返回结果。但这次的钉钉ONE试图打破这种交互模式,让AI主动成为你的工作伙伴。
具体来说,钉钉ONE是由多个专业AI Agent组成的「团队」 :
消息助理自动过滤和排序工作信息;日程助理智能安排任务优先级;审批助理主动跟踪流程进度;会议助理全程管理会议事务。
这种设计理念的核心是:让AI承担信息管理的负担,释放人的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思考和决策。
举个例子,以前你可能需要花20分钟浏览100条消息,找出5条真正重要的。现在钉钉ONE直接把这5条推给你,并告诉你为什么它们重要。
省下的时间,你可以用来深度思考如何回应这些重要信息。
甚至还有个学习秘书,可以主动去发现新技术,新趋势,新发明,新观点,新机会,新风险↓
说过的话到底有多少价值?大部分人可能从没算过这笔账。
一场2小时的项目讨论会,信息密度极高,但往往会后只有寥寥几行会议纪要,90%的细节都消散在空气中。
它基于1亿小时音频训练,支持30种方言识别、140种语言转录,涵盖200+行业专业术语。
更关键的是,它不只是听懂,还能理解——智能降噪、精准声纹识别、感知发言人位置,即使会议中有人走动也能准确追踪,准确率高达97%!
这还只是基础,真正的价值在于AI听记内置的36类场景模板——从团队会议到客户拜访,从技术评审到培训分享,每种场景都有专属的分析框架。
结束后,所有信息自动导入AI表格系统,任务跟进实现全自动化。
什么是AI硬件的终极形态?不是更大的屏幕,而是更小的存在感。
钉钉这次发布的DingTalk A1,厚度仅3.8毫米——比一张银行卡还薄,但却集成了45小时超长续航、8米远距离拾音、智能降噪等专业级录音能力,A1还内置了钉钉AI听记的全套能力。
每次掏出手机、打开APP、输入指令,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上都在消耗我们的注意力资源。特别是在会议、讨论等需要高度专注的场景中,任何切换都可能打断思路。
A1认识到了:界面本身就是认知负担,它不需要你改变任何工作习惯,只需要轻轻放在桌面上,就能自动开始工作,甚至让人忘记它的存在,直到需要结果的那一刻。
录音文件三端加密,不用担心隐私泄露问题,听记内容还可以直接导入AI表格进行结构化分析,关键任务自动生成待办提醒,讨论要点直接推送给相关人员。
众所周知,找得到信息容易,但找到能用的答案很难,钉钉的AI搜问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采用文本搜索引擎+知识图谱引擎的双重驱动,通过AI Fusion技术深度优化,构建了企业级的统一检索系统。
使用的时候,系统会同时调用通用大模型、专属大模型、行业大模型,用一个框完成全部的问答,根据各模型回答进行评分和综合,取长补短,最终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不再追求单一模型的完美,而是用集体智慧来逼近最佳答案。
更关键的是权限控制:严格遵循能看就能问,不能看也问不出来的原则,并实施D1到D4四级数据安全分级管理。
配合MCP协议,AI搜问还能连接企业内网的CRM、生产系统等业务数据,真正打破应用间的数据壁垒。从去找资料升级成拿可执行答案,这种闭环能力正是企业AI应用的核心价值所在。
Excel高手和普通用户之间,隔着的不只是技能差距,更是认知负载的鸿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掌握数据透视表、复杂函数、图表制作,需要消耗大量的学习成本。
整个过程不需要写代码,不需要配置流程,真正实现了想到即得到的系统搭建体验,让人们把有限的认知资源,从工具学习转移到业务思考上。
有人说,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判断交给算法,把越来越多的记忆托付给云端,我们究竟是在解放自己,还是在驯化自己?
钉钉8.0或许提供了一种答案:让机器承担那些可以标准化的劳动,把时间还给思考,把精力还给创造。但这个答案的对错,不在代码里,在使用它的每一个人身上。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