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不急讲课本知识,先来做个自我介绍。”我笑着说道,“不过,这次自我介绍的方式有点特别。”

我打开电脑,投影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网页——“三枣先生,你好”的界面。这是我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小工具,结合了豆包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功能。
“我会请几位同学来描述我的外貌特征,然后我们看看豆包能不能根据你们的描述生成我的卡通形象。”
第一个举手的是个小男生,他推了推眼镜说:“老师有点胖,圆脸,戴着黑框眼镜。”
我输入这些特征,豆包开始工作。几秒钟后,一个圆脸戴眼镜的卡通形象出现在屏幕上,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
“头发不是卷毛,是那种直直的、硬硬的。这是寸头。!”另一个学生补充道。

更新后的图像立刻显示出发际线后移的卡通版“课件老师”,教室里笑声更响了。
“老师喜欢穿格子衬衫,”一个女生细心地发现,“今天就是蓝灰格子的。”

随着更多细节的加入,豆包生成的图像越来越逼真,到最后几乎就是我的卡通翻版。学生们惊叹不已,原本简单的自我介绍变成了一场生动的人物描写实践。

我借机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这学期要经常用到的工具——豆包。它不仅能生成图像,还能帮助我们学习科学知识。”
这堂原本应该是简单自我介绍的课,因为豆包的存在,意外变成了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课。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这个活动,直观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
豆包生成的图像如此精准,让我都感到惊讶。它不仅仅能够捕捉外貌特征,甚至连神态和气质都能把握得恰到好处。
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还围在讲台边,想试试用豆包生成自己的卡通形象。我知道,这学期的科学课,有了豆包的帮助,一定会更加精彩。
科技不是教育的替代品,而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利器。豆包这样的工具,正是连接知识与兴趣的桥梁。
最后大家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查看孩子们生成课件老师画像的过程。

一堂新老师和学生见面自我介绍,利用豆包,让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表达,而且是这样的轻松,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方式可能需要重新构建。各位老师在开学季不妨也试试用新技术给课堂加点料,说不定你也会有我这样的惊喜发现呢!
本文是ima V3模型生成,具体方法课件老师有点不同:把豆包知成的网页链接用ima打开,然后用ima的问问功能,借助提示词生成。《把ima当浏览器用,它的AI功能比豆包更赞》

自媒体时代的规矩,文章对您有帮助就要转发、点赞,还要在评论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