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每天都在备课、上课、教研,忙得像个陀螺,却总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到了一个瓶颈,讲的东西学生听不进,课堂效果平平,心里那股劲儿好像慢慢被磨没了。如果你有,那么恭喜你,这篇文章可能会是你的“续命良药”。
讲真,我已经很久没有体验过这种酣畅淋漓的学习快感了。每一次重听,都有新的火花在脑中炸开,感觉整个人都被点燃了!这节课就是由佛山市高明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赵建初老师主讲的——《AI在教学与教研中的实践与反思》。有时候,听一节好课,真是一种顶级的精神享受!

01“我不生产AI,我只是AI的搬运工”课程一开场,赵老师就用一句幽默的话,瞬间拉近了和所有听课老师的距离:
“我今天分享的案例,很多都是平时刷短视频、听别人讲课时积累的。我不生产AI知识,我只是AI知识的搬运工。”
天啊,这不就是我们自己吗?真实、接地气,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只有一线教师最熟悉的场景。





全场最佳!生动、有趣、直观,别说学生了,我一个成年人都觉得津津有味。赵老师随即总结:
同样的内容,教学设计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传递效果也不同。动画 > 图文 > 文本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说人话”的能力你以为这就完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赵老师直指核心,提出了一个对所有老师的灵魂拷问:我们老师,到底有没有“说人话”的能力?他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毛主席。为什么他的思想能迅速在最广大的群众中传播?因为他最擅长把复杂的道理,变成“农民能听懂的大白话”。通俗易懂,才是最高级的智慧。第二个,是著名的“费曼学习法”。物理学天才费曼有句名言:
“你对知识掌握程度的终极测试,是传授给他人的能力。”



简单来说,如果你不能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个概念讲给一个孩子听,那你自己就还没真正搞懂它。“让理解者去教学!”赵老师这句话,掷地有声。

当了几年老师,我们总会遇到平台期,感觉能力到了天花板。怎么办?赵老师给出了他的答案:让AI成为我们的“超级外挂”!我们不擅长画画,AI可以帮我们生成生动的教学图片;我们不会做动画,AI可以一键生成教学视频;我们想把一个复杂概念讲得通俗易懂,AI可以帮我们生成10个不同的比喻……AI,正在帮我们补齐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短板。




想知道更多精彩内容吗?点个“在看”,下期,我将继续为你深度剖析赵老师课程的五十多个精华案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