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豆包智能体为孩子构建专属知识乐园——以“孩子三国导师”为例

博思AIPPT

大家好,我是课件老师。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最近让我改变看法的AI工具——豆包。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豆包时,我对它的一句话智能体一直不太感冒。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它缺少设计工作流程,也没有调用API的功能,适用性似乎不强。但前几天,在一个小学语文素养提升的培训会上,一位老师分享了豆包在陪伴学龄前儿童方面的应用,让我瞬间看到了它的潜力。有老师在分享间隙跑来问:“能不能建一个专属智能体,和学前儿童聊天?”这不,就这么找到了豆包的一个绝佳应用场景!

家长痛点:孩子总得“安静”下来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生活节奏快、工作忙、应酬多,总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陪着孩子。尤其是当你需要专心工作、和朋友聚会或处理同事事务时,孩子又不得不待在身边。这时候,怎么办?在传统的多媒体和互联网时代,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把手机塞给孩子,让他看会儿动画片或玩会儿游戏。你看,在茶馆、麻将馆、机场、火车站,到处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盯着屏幕,专心致志地“沉浸”其中,家长终于能松口气。

但这种方式真的好吗?孩子双眼紧盯屏幕,长时间下来对视力有害,而且内容单一,基本就是被动接收信息。学习效果呢?往往有限。

豆包登场:语音互动,解放双眼

现在,豆包AI出来了,它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用豆包和孩子进行语音交互,从而解放孩子的双眼,让他们通过听力和语言来互动。相比单纯看视频或动画片,豆包能设置不同情境,用自然语言和孩子交流,帮助他们学到更多东西。比如,讲故事、问答游戏、简单知识普及……孩子边玩边学,家长也能安心做事。

想象一下:在机场候机时,你打开豆包,让它陪孩子聊天。孩子问:“豆包,什么是恐龙?”豆包就能用生动、适合儿童的语言回复,而不是让孩子盯着屏幕刷视频。这不只是“安静”工具,更是成长陪伴者!

潜在风险:通用模型的“边界”问题

不过,豆包毕竟是基于通用大模型的AI,它的知识库庞大,孩子可能会问出各种问题,甚至触及不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内容。比如,敏感话题或复杂知识。作为成年人,我们得为孩子的聊天设置“边界”,限定内容范围,避免“越界”。

这时候,豆包的“智能体”功能就派上用场了!智能体就像一个定制化的AI助手,你可以设定它的角色、知识范围和对话风格,确保一切安全、合适。

如何创建专属智能体?超简单教程

创建过程超级容易,无论手机还是电脑版豆包,都行:

  1. 打开豆包
    搜索“智能体”。
用豆包智能体为孩子构建专属知识乐园——以“孩子三国导师”为例
  1. 创建新智能体
    输入名字,比如“孩子三国导师”
  2. 设定限定
    在描述框里写清楚规则。比如:“你是一位非常熟悉《三国演义》的资深导师,模仿易中天风格,用苏格拉底提问法,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对话。注意先问一下孩子几岁,然后按照他给的回答,就根据他的实际年龄开始和孩子对话。孩子问什么,都用三国故事回复;如果问其他内容,就温和引导回三国主题。
    用豆包智能体为孩子构建专属知识乐园——以“孩子三国导师”为例

这样,孩子不管问啥,智能体都会从三国演义的语料中回答,不会跑题。举个例子,如果你建一个“李白诗歌智能体”,它可能会用诗句回复一切问题——听起来文艺,但对学龄前孩子来说太难懂,甚至成年人听语音都费劲。所以,针对宝宝,我们要选适合的内容:简单故事、儿歌、动物知识等。

建成后使用方法如下图:

用豆包智能体为孩子构建专属知识乐园——以“孩子三国导师”为例
最关键的就是在对话的时候要选择右上角的话筒图标。

实际体验:智能体的神奇功能

通过体验,我发现智能体不只陪伴,还能激发孩子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好奇心。比起被动看动画,它更像一个“活”的老师。

用豆包智能体为孩子构建专属知识乐园——以“孩子三国导师”为例

通过文字,可以查看孩子和豆包聊天的内容,如果我们自己要删除它,则要长按然后选中进行删除。

AI陪伴,成长更美好

豆包的智能体,让我们这些忙碌家长多了一个选择:不再是“屏幕保姆”,而是“智能玩伴”。当然,AI再好,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但在有限时间里,它能帮大忙!如果你很忙,没有时间陪孩子,不妨试试创建专属智能体。

自媒体时代的规矩,文章对您有帮助就要转发、点赞,还要在评论区反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