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老师,我要上一堂公开课,怎么融入AI呢?”“我感觉像那种数字人有一点为了用AI而用的感觉!”“我感觉这一课不太好融入AI技术呢?那有不有推荐的好使用AI的课文呢?”10月下旬以来,课件老师被很多老师在微信这样问。因为这些课都还没有开始展示,课件老师也没法在公众号写出来。
AI已经无处不在,那么,在公开课上,哦,不在日常课堂上我们应该怎么设计融入AI的教学呢?课件老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教学设计还是以完成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目的,总结一下近期和老师们讨论的成果,可以得出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以目标为根本,从教学痛点、难点出发选择技术,而非为酷炫而用;二、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技术应用最终服务于学生的真实成长;三、以教师为主导,AI是教师的”同事”或”助教”,而非替代者,这一点课件教师在和老师们磨课的过程中有一些担忧,感觉我们的老师角色开始成为了助教,更像课堂的组织者,而非知识的主导传授者;四、以伦理为界限,在数据应用、隐私保护、人文关怀方面保持清醒。
具体的方法课件老师觉得要从以下三步来实施:
第一步:明确教学痛点。问自己:这节课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什么?传统教学方法在哪方面效果不佳?
第二步:选择AI解决方案。根据痛点匹配AI技术。比如象概念理解难则用动态可视化、交互式教具,或者VR资源;学习兴趣不高则用游戏化设计、情境模拟;个性化反馈不足则用智能批改、学情分析;教学效率低下则使用技术生成课件、资源。
第三步:设计人机协同流程。在设计人机协同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做什么?(一)情感引导与价值塑造;(二)深度思维启发.组织讨论、追问高阶问题;(三)个性化关怀。根据AI数据分析,给予针对性指导
二是AI做什么?我们让AI处理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处理重复性工作,比如资源生成、基础批改、数据分析; (二)提供多模态呈现,比如动态图像、交互模拟、虚拟实验;(三)即时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反应动态调整内容难度,实现分层教学和大规模精准教学。
以上内容只是站在所有学科角度,写的适合所有学段的方法,真正要找到合适的AI技术应用到课堂上,则需要在磨课中不停的碰撞。课件老师给大家最多的解决方法就是,执教老师把教学过程在电话中口述,然后从中找到应用技术的灵感。
自媒体时代的规矩,文章对您有帮助就要转发、点赞,还要在评论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