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央电教馆推出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 2.0 版本。作为教育平台的国家队,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自从人工智能推出以来,各种大模型、智能体、MCP,已经把各个学校和老师搞得云里雾里,但是人工智能究竟如何赋能教育,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有很多公司推出了相应的产品,但是总觉得差点意思。现在国家队终于出手了,现在让我们看看这次升级,到底升级了什么吧?
AI 试验场
AI 试验场是本次更新的最引人关注的模块,可以看到在列表中都是单独出来并且加粗加大的。

它的目标是通过中国移动“云网智安”技术体系,提供了弹性算力集群(297PFLOPS)和全链路数据加密,确保在高并发场景下稳定运行和隐私安全。由国内顶级高校及主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前沿 AI 技术来提升整个教学流程。目前提供的十个应用,涵盖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和科学研究四大领域。

我个人对于这个北京大学提供的“数学解题助手”很有兴趣,我们来看一下。
可以看到它提供了直接编辑题目,也提供了直接图片识别,这样降低了输入一些公式的难度。

我们直接拿这个示例来做测试。直接点击解题。
一开始会进行一下思路的整理。

然后会给出每一步的解题过程,并提供答案。

而尝试 AI 提示,这个是通过 PBL 的模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同时支持每一步的解释

并且提供解题过程的总结

以及提供几个类似的题

“AI 课堂”是清华大学结合全AI守护课程(Massive AI-Powered Courses, MAIC),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教学场景,提供“交互”和“连续”两种模式,来打造了一场在线课堂。


甚至还可以虚拟一些学生,来营造学习氛围。

“智能出题助手”这个工具可以根据知识点自动生成各种试题和变式题,帮助老师快速备课。

复旦大学提供的“伏羲天气大模型”,结合了气象学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目标位置的温度、降水量、风速、湿度和光辐射值,来进行天气的预测和气候变化分析。


清华大学提供的“科技信息平台”,则通过 AI 技术,实现相关论文的检索。

并提供相应论文的 AI 分析,提供论文 AI 理解、论文大纲生成及溯源树生成。

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为响应国家的职业教育战略,平台推出了“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进入后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之后,平台会根据兴趣点,提供相应的在线课程。

有很多都是国家级的优秀课程。

并且提供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提供相应项目的虚拟仿真实训。

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这个平台为了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特推出了“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

提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板块。通过人工智能实现课程和培训体系。

平台本身也提供了大量的“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涵盖信息技术、金融、运动、医疗艺术等多个方面。

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提供“虚仿实验室”。

教师教研版块提供“教师专业发展”、“虚拟教研室”及“思政课备课资源”三个大版块。

专业发展提供师德师风、专业素养和国情教育三个版块的课程供老师们学习。

虚拟教研室功能,通过 VR、知识图谱、区块链等教学新技术,实现跨区域开展教师教研工作。

同时提供“创客平台”,提供学生创业理论学习,提供学生创业模拟,并提供创业实践活动和创业支持服务。


终身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支持构建了一个灵活高效的终身学习系统。提供科学素养、职场技能、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继续教育、银龄学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八大版块。

“AI智能搜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直接说出自己想要的内容,实现相关课程的推荐搜索。

“白泽智慧学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用户学习进度和兴趣推荐课程,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和答疑服务。

“AI 视频导航”功能,通过语音识别生成视频的内容摘要,并支持知识点分段跳转,提升学习效率。

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
提供覆盖从青少年到老年的全民阅读专区,涵盖名著解析、职场阅读等六大模块。结合AI生成阅读报告功能,构建了“银龄-家庭-儿童”共读生态。

还提供了“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提供中国语言文字的相关内容及互动。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2.0 智能版,以 AI 作为核心驱动引擎,凭借试验场创新、高等教育适配以及终身学习全面覆盖三大关键举措,对教育服务形态进行了全方位重塑。这一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教育数字化进程正式踏入 “智能驱动、全链服务” 的崭新时代。
展望未来,该平台将不断拓展 AI 应用生态版图,持续深化教育场景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化,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域与阶层限制,惠及更多人群;另一方面,聚焦个性化教育,依据不同学习者的特点与需求,提供定制化教育服务。同时,积极助力教育国际化发展,促进多元教育理念与资源的交流互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2.0 智能版将持续发力,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