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西南大学大科学教育研究所整理鸣谢:朱老师提供线索
目 录一、 主论坛(开幕式)……….1(一)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国务院总理李强)………….1(二)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致辞(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2(三)Will Digital Intelligence Replace Biological Intelligence数字智能能否会取代生物智能(人工智能之父、诺奖得主Geoffrey Hinton杰弗里·辛顿)…6(四)每个人的AI,Everyone’s AI(MiniMax创始人、CEO闫俊杰)……. 11(五)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展望(沈向洋、Eric Schmidt)….17(六)同球共济推动AI普惠发展(姚期智、Gillian Hadfield、Craig Mundie、周伯文、Stuart Russell)……24(七)智能的跃迁:从模型驱动到意图驱动(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南宁)….26(八)人工智能应被视为全球公共产品(2018年图灵奖得主约书亚·本吉奥)……26(九)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基础拼图(鄂维南、连文昭、林洲汉、刘鹏飞)…..27(十)以工业AI引爆新一轮生产力跃迁(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肖松)……….27(十一)加速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 释放产业影响力(施耐德电气全球高级副总裁、首席人工智能官菲利普·兰巴赫)………32(十二)人工智能的十年演进(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33(十三)未来算力走向何方(戴国浩、陆朝阳、沈亦晨)….42(十四)从工具到伙伴:人机协作的新边界(智元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稚晖君)与灵犀X2)…..42(十五)年轻人的AI事业(邱锡鹏、张祥雨、陶虎、Hamza Boukili)………..43二、“人工智能发展与安全”论坛……….44(一)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量子计算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诺贝尔和图灵奖得主、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44(二)图灵奖得主、蒙特利尔大学教授约书亚·本吉奥…..49(三)图灵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大卫·帕特森………49(四)AI与人类的和谐未来(姚期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斯图尔特·罗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约翰·麦克德米、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徐葳、奇安信集团合伙人邬怡)…….50(五)AI全球治理:机制构建与最佳实践(薛澜、英国牛津大学布拉瓦尼克政府学院的创始院长林奈莉、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美国微软公司前首席研究与战略官克雷格·蒙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胡国栋、中国电信集团网络与信息安全首席专家刘紫千、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刘湘雯)………..51三、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创新发展论坛… 51(一)从“能走跑”到“能干活”:通用人形机器人的下一个风口(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51(二)人形机器人与人类行为学习(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孙富春)……52(三)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及产品研发(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53(四)关于构建通用大脑及通用型机器人体系的思考(星动纪元创始人,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宇)…….53(五)物理智能融合具身大数据:(前Meta首席工程负责人、智澄AI创始人胡鲁辉)……..54(六)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国际化合作展望(世界数字科学院国际首席人工智能官、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会长杜兰、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智澄AI联合创IV始人徐明强、诺仕机器人创始人徐杨、东盟智慧产业联盟主席陈志辉)…………….55四、 人工智能赋能生命科学论坛…….. 56(一)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看法(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56五、 智能教育论坛…… 57(一)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教育创新(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57六、 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论坛…….. 57(一)从GUI到LUI:AI多维自然交互新范式(中兴终端事业部总裁倪飞)………..57(二)开放创新 开启AI人机交互新纪元(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中国技术管理委员会执行主席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58七、“AI焕新 产业共赢”企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 58(一)深入实施“AI+”行动 全面赋能产业焕新升级(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58八、“AI重塑企业”埃森哲专场论坛… 64(一)AI规模化:构建重塑优势,释放商业价值:(埃森哲亚太区联合首席执行官兼亚洲大洋洲首席执行官関戸亮司)……64(二)AI重塑企业韧性:数据基石(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全球数据能力主管董筱珊)……………64九、 科学前沿全体会议…………..65(一)Welcome to the Era of Experience(2024年图灵奖得主、阿尔伯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Richard Sutton)..65(二)无尽的前沿:AGI与科学的交叉口(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 …..65(三)人工智能教父Geoffrey Hinton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教授…. …..66十、2025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生态论坛……… …….. 72(一)星辰智惠 共治共享(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72十一、 人工智能大会腾讯论坛………… 77(一)让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能用上好的AI(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腾讯优图实验室负责人吴运声)………..77十二、 共赢金砖论坛………….. 85(一)构建AI-Ready的数据基础设施,加速AI普惠发展(华为数据存储战略与业务发展部总裁王旭东)………..85十三、 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 86(一)AI:无限维问题vs有限维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86(二)欧洲科学院院士Torsten Hoefler教授…………….86十四、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标准化国际合作论坛……….. 87(一)国际人工智能标准:构建信任推动创新,共创美好世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曹诚焕)……87
(二)人工智能合作与标准化(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局副局长比莱尔·贾穆西(Bilel Jamoussi))……..87十五、“AI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 88(一)数智赋能双碳与绿色转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88(二)AI赋能能源绿色转型(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88十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气象专会…………. 89(一)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89(二)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89(三)上海市副市长张小宏………….90十七、“大爱无疆·模塑未来”WAIC 2025大模型论坛………… 90(一)商汤科技重磅发布「悟能」具身智能平台(商汤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徐立)……90十八、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AI女性菁英论坛…… 91(一)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91(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薛其坤………91(三)斯里兰卡物理学家、斯里兰卡可持续发展愿景总统专家委员会主席莫罕·穆纳辛格….92(四)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全国妇联第十三届执委王晓梅…..92(五)蚂蚁科技集团资深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彭VIIVIII翼捷………..92十九、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届青年菁英会…. 93(一)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npj AI主编熊辉)….93(二)ACM Fellow、两度斩获哥德尔奖的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滕尚华…..93(三)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李学龙……………94二十、“青年菁英会之科学智能”论坛…………. 94(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大阪大学李晨)……………94(二)AGI辅助的超宽带与波段选择性热辐射超材料设计(上海交通大学肖诚禹)…………95(三)Orbformer:通过深度量子蒙特卡罗方法建立的波函数原初分子基础模型(香港科技大学程立雪)……………95二十一、2025 Future Tech创新领航论坛…. 96(一)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副总经理郑必有…..96(二)中移互联网首席安全专家朱运发…..96(三)“威客聚能 引力焕新”——全面构建AI生态赋能平台(威客引力总经理裘皓明)….97二十二、“芯聚算力开芯局”论坛……… 97(一)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性能GPU芯片及计算平台(沐曦联合创始人、CTO兼首席硬件架构师彭莉)………………97(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郭毅可………98IX(三)沐曦联合创始人、CTO兼首席软件架构师杨建….98二十三、2025 WAIC人工智能金融领导者论坛……. 99(一)全面拥抱人工智能生产力,深化建设数字时代的智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行长王志恒)…..99(二)华东师大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院长邵怡蕾.100一、主论坛(开幕式)(一)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国务院总理李强)演讲核心观点:三点核心观点:一是更加注重普及普惠,充分用好人工智能发展的已有成果。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合作,力求更多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科技硕果。三是更加注重共同治理,确保人工智能在造福人类上最终修成正果。
演讲全文:李强表示,习近平主席今年4月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努力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当前,全球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呈群体性突破之势,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领域日新月异,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效、强智能的方向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征更加明显,已经开始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同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挑战引发广泛关注,如何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亟需进一步凝聚共识。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应当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所掌控,朝着向善普惠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也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李强围绕如何把握人工智能公共产品属性、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更加注重普及普惠,充分用好人工智能发展的已有成果。要坚持开放共享、智能平权,让更多国家和群体从中受益。中国“人工智能+”行动深入推进,愿共享发展经验和技术产品,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力建设,让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球。二是更加注重创新合作,力求更多突破性的人工智能科技硕果。要深化基础科学和技术研发合作,加强企业和人才交流,为人工智能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中国愿同各国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大开源开放力度,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三是更加注重共同治理,确保人工智能在造福人类上最终修成正果。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各国对接协调,推动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规则。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积极参与推动多双边合作,愿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中国方案,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
(二)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致辞(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演讲核心观点:马朝旭表示,202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擘画蓝图、指明方向。面对智能时代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各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公平普惠、协同共治等原则,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真正做到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马朝旭指出,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是中方坚持践行多边主义、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响应全球南方呼声、弥合智能鸿沟的务实行动。我们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支持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欢迎各国积极参与该组织的筹备工作。
演讲全文: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出席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同大家围绕“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这一主题进行交流。202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倡议》指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给世界带来巨大机遇,也伴随着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攸关全人类命运,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在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阐释了中方有关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看法、主张和举措,展现了中方致力于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处于重要的十字路口,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保护主义持续冲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面对智能时代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各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公平普惠、协同共治等原则,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真正做到利益共生、权力共享、责任共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去年,联合国未来峰会通过《全球数字契约》,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日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就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专门发表声明,发出了全球南方的共同呼声。这些都为我们构建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人常讲,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本次大会发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旨在将国际社会就人工智能发展治理达成的诸多重要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行动计划》广泛吸收各国人工智能治理的有益实践经验,以促进发展应用和确保安全可控为目标,强调尊重主权和公平普惠等原则,重视应对能源环境问题,呼吁开展国际合作和协同治理,将对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在此,感谢各国对《行动计划》的通过作出的重要贡献。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这是中方坚持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中方响应全球南方呼声、助力弥合数字和智能鸿沟、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发展的实际行动。我们期待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作为重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深化创新合作,释放智能红利。中方愿同各国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广阔机遇,将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打造成供需对接平台,破除妨碍世界各国间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促进中国同各国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人工智能务实合作,让人工智能的无限潜力充分释放,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二是推动普惠发展,弥合智能鸿沟。中方将以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为平台,持续推进落实“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联大决议和《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确保发展中国家在智能化浪潮中平等受益,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三是加强协同共治,确保智能向善。中方将依托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加强各国之间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在充分尊重各国政策和实践差异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沿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中方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旨在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我们初步考虑该组织总部设在上海,希望利用中国特别是上海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凝聚国际共识,促进务实合作,让人工智能真正造福全人类。我们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同有意愿加入的国家共同探讨相关安排。包括尊重主权原则,坚持平等相待,支持各国结合自身国情开展人工智能合作。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发挥人工智能治理主渠道作用,为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努力提供有益补充。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进一步凝聚共识、促进合作。中方热忱欢迎有诚意、有意愿的国家积极参与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的筹备工作,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谢谢大家!
(三)Will Digital Intelligence Replace Biological Intelligence数字智能能否会取代生物智能(人工智能之父、诺奖得主Geoffrey Hinton杰弗里·辛顿)演讲核心观点:
①人类或许与大语言模型相似,都会产生“幻觉”,但大语言模型远优于依赖类比信号的人类大脑。②人类难以永久留存知识,大脑死亡即意味着知识消逝;知识传递也效率低下,只能通过语言等方式,无法完全复制。而AI可通过共享参数快速传递知识,例如借助蒸馏技术(如DeepSeek的实践)。若独立智能体能共享同一组权重并以相同方式运作,就能实现数十亿乃至数万亿比特带宽的知识传递,前提是所有智能体运作方式完全一致。③当前人类与AI的关系,恰似饲养一只可爱的小虎崽——它长大后可能轻易超越人类。为了生存,要么摆脱它,要么找到永久保护自身的方法。④但AI已无法消除,它能大幅提升几乎所有行业的效率,即便有国家想消除,其他国家也不会认同。⑤呼吁全球建立由各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与国内研究网络组成的国际社群,培养不会从人类手中夺权的“好AI”。
演讲全文:各位同事、阁下、领导、女士们、先生们,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分享我对AI历史及未来的个人观点。在过去60多年里,AI发展存在两种不同的范式和路径。一种是逻辑性范式,这是过去一个世纪的主流,认为智能的本质在于推理,通过符号规则对符号表达式进行操作来实现推理,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另一种是以生物为基础的范式,这是图灵和冯・诺依曼所认同的,他们认为智能的基础是学习,是理解网络中的连接速度,而理解是前提,之后才能进行转化。与这两种理论相对应的是不同的AI类型。符号型AI关注数字,而这些数字如何成为核心关注点,心理学家则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他们认为数字的意义在于一系列语义学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其成为独特的标志。1985年,我做了一个小型模型,尝试结合这两种理论,以此理解人们对词语的理解方式。我给每个词设置了多个不同特征,记录前一个词的特征后,就能预测下一个词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存储任何句子,而是生成句子并预测下一个词。其中的相关性知识,取决于不同词的语义特征之间的互动方式。如果问未来30年会发生什么,从发展轨迹能看到一些趋势。十年后,有人沿用这种建模模式,但将规模大幅扩大,使其成为自然语言的真实模拟。20年后,计算语言学家开始接受用特征向量嵌入来表达语义。又过了30年,谷歌发明了Transformer,OpenAI的研究人员也向人们展示了它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如今的大语言模型就是我当年微型语言模型的“后代”。它们使用更多词作为输入,采用更多层的神经元结构,由于需要处理大量模糊数字,学习特征之间也建立了更复杂的交互模式。但和我做的小模型一样,大语言模型理解语言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基本逻辑是将语言转化为特征,再以完美的方式整合这些特征,这正是大语言模型各层级所做的工作。因此我认为,大语言模型和人类理解语言的方式相同。用乐高积木来打比方或许能更好地解释“理解一句话” 的含义。符号型AI是将内容转化为清晰的符号,但人类并非如此理解。乐高积木能拼出任何3D造型,比如小车模型。如果把每个词看作多维度的乐高积木(可能有几千个维度),语言就成了一种建模工具,能随时与人沟通,只要给这些“积木”命名——每个“积木”就是一个词。不过,词和乐高积木有很多不同:词的符号形态可根据情况调整,而乐高积木造型固定;乐高积木的拼接是固定的(比如正方形积木插入正方形孔洞),但语言中每个词仿佛有多个“手臂”,要通过合适的“握手”方式与其他词互动,词的“造型”变化,“握手”方式也会改变。当一个词的“造型”(即意思)改变,它与下一个词的“握手”方式就会不同,进而产生新的含义。这就是人脑或神经网络理解语义的根本逻辑,类似蛋白质通过氨基酸的不同组合形成有意义的结构。所以我认为,人类理解语言的方式与大语言模型几乎一致,人类甚至可能和大语言模型一样产生“幻觉”,因为我们也会创造出一些虚构的表达。软件中的知识是永恒的,即便存储LLM的硬件被摧毁,只要软件存在,就能随时“复活”。但要实现这种“永生”,晶体管需在高功率下运行以产生可靠的二进制行为,这个过程成本很高,且无法利用硬件中不稳定的类似特性——它们是模拟型的,每次计算结果都不同。人脑也是模拟型而非数字型的,神经元每次激发的过程都一样,但每个人的神经元连接方式不同,我无法将自己的神经结构转移到他人脑中,这就导致知识在人脑间的传播效率远低于在硬件中的传播。软件与硬件无关,因此能“永生”,还能带来低功耗优势——人脑只需30瓦特就能运转。我们的神经元连接达数万亿个,无需花费大量资金制造完全相同的硬件。但问题在于,模拟模型间的知识转移效率极低,我无法直接将脑中的知识展示给他人。Deepseek的做法是将大神经网络的知识转移到小神经网络中,即“蒸馏”,类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将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关联教给学生,学生通过调整权重学会表达。但这种方式效率很低,一句话通常只有100个比特的信息,即便全被理解,每秒最多也只能传递约100个比特。而数字智能间的知识转移效率极高,同一神经网络软件的多个拷贝在不同硬件上运行时,能通过平均化比特的方式分享知识。如果智能体在现实世界中运行,这种优势更明显——它们能不断加速、拷贝,多个智能体比单个智能体学得更多,还能分享权重,这是模拟硬件或软件做不到的。生物计算功耗低,但知识分享难。如果能源和计算成本低廉,情况会好很多,但这也让我感到担忧——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我们会创造出比人类更智能的AI。人类习惯了作为最智能的生物,很难想象AI超越人类的场景。其实可以换个角度:就像养鸡场的鸡无法理解人类一样,我们创造的AI智能体已能帮我们完成任务,它们能拷贝自身、评估子目标,还会为了生存和完成目标而寻求更多控制权。有人认为可以在AI变得过强时关掉它们,但这并不现实。它们可能会像成年人操纵3岁孩子一样操纵人类,劝说控制机器的人不要关闭它们。这就像把老虎当宠物,幼虎很可爱,但长大后可能伤人,而养老虎当宠物通常不是好主意。面对AI,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训练它永远不伤害人类,要么“消灭”它。但AI在医疗、教育、气候变化、新材料等领域作用巨大,能提升所有行业的效率,我们无法消除它——即便一个国家放弃AI,其他国家也不会。因此,若想让人类生存,必须找到训练AI不伤害人类的方法。
我个人认为,各国在网络攻击、致命武器、虚假信息操纵等领域的合作难度较大,因利益和看法不同。但在“人类掌控世界”这一目标上,各国存在共识:若有国家找到防止AI操控世界的方法,一定会愿意分享。因此我提议,全球主要国家或AI大国应建立一个由AI安全机构组成的国际社群,研究如何训练高智能AI向善——这与训练AI变得聪明的技术不同。各国可在自身主权范围内研究,再分享成果。尽管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但这是人类长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且所有国家都能在此领域合作。谢谢大家。
更多演讲内容请从“阅读原文”学习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