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立足章贡区、影响赣州市、辐射江西省,先后开展试点应用布置会、培训会、研讨会等会议20余次,开展课例研讨、教师全员培训、论坛沙龙等活动30余次,汇聚区域案例、学校案例、模式探究、教学设计、教学课例、叙事故事、经验分享、活动报道等资源170余项,11.6万人浏览阅读了工作室文章,在省内外做专题交流20余次。
(图为工作室获第一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省级专家指导团队认证,并受邀在全国进行经验介绍)
为推动国家战略有效转化为区域推进教育改革的策略和行动,团队围绕教师研修、双师课堂、课后服务三大应用场景,开展精准教学多层次支撑、学科课堂多路径融合、师生发展多维度提升的研究实践,将平台资源链接至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致力于打通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章江路小学的谌玮瑜老师最近有些苦恼,她要执教一节习作公开课《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试教了几次,都没找到如何让学生“写生动”的好方法。带着疑问,她请教工作室成员肖荔老师,肖老师带她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浏览课程资源。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张华夏老师的课例让她眼前一亮,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对“有顺序”和“写生动”进行了分步指导,学生很容易在例文的对比中发现,加上了心情、发现和思考可以“写生动”。于是,谌老师在公开课上链接了张老师“写生动”环节的执教片段,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令人欣喜的是,谌老师举一反三,借助平台的课程资源,引导同学们用上学会的方法继续写描摹人物画的过程(“美育”—《古代工笔人物画临摹》)、劳动的过程(“劳动教育”—《抹布的使用》)、体操技能学习的过程(“体育”—《体操技能》),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和思维,实现了“语文+美术”“语文+劳动”“语文+体育”的跨学科扩展,也让谌老师的教学理念、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成长。
(图为工作室开展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例研讨活动 )
工作室每月一次的试点校交流研讨中,厚德路小学曾梦佳老师也执教了一堂基于平台的双师示范课。与谌老师不同的是,曾老师将平台的课程视频、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课后作业单等资源贯穿全课,对课堂进行了全过程辅助,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听课的老师感慨:原来平台资源可以这样用!
工作室以资源介入、名师引领、技术支持等方式,指导实验校教师依托平台开展“双师课堂”应用场景,解决城乡水平不均、教师理念不新的问题。把“支架式全过程伴学双师模式”应用到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课堂,在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课堂上嵌入“点状式重难点突破双师模式”,通过对平台海量资源的遴选利用、统整融合,为教师践行“跨学科”“项目式”等课程新理念提供了新路径,有效分层赋能教师学科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双提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最强大脑’pk赛!”阳明小学的肖月月老师笑吟吟地看着台下的孩子们,点下了启动键。每天课后服务都是同学们最期待的时刻,云端研学、科学公开课、漫游科技馆、经典影片……不仅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段快乐的托管时光,还能带给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与丰富的课外知识。“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学生的“五育并举”?这一问题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新课题。在课后服务开展初期,阳明小学也面临着学科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如何把课后服务的“自选动作”做好,学校管理层头疼不已。陈旭军团队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后服务”应用场景,指导实验校将场景下的系列资源纳入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专题课程。以“科普教育”版块为例,学校依托平台《科学公开课》自主创编了四套竞答题库,开发了“我是最强大脑”活动项目,并依据视频内容分层设计“我是最强大脑”题库,组织孩子们观看平台《科学公开课》资源的同时随即完成对应的“我是最强大脑”班级PK赛。任务驱动,学生不仅因为博弈而专注,还因为专注而收获,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培养。这种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新模式,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规模深度覆盖,帮助学校在课后服务的品质上做加法,在部署难度上做减法,助力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
“欢迎各位家长参加本期的云小‘家涨慧’微沙龙,我是白云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团成员肖远萍老师。”每周五下午,白云小学多媒体教室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智慧交流碰撞的火花。作为老城区一所发展中的学校,白云小学教师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教龄5年之内的教师占比达到45%。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在岗位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成为团队试点校后,学校主动认领“教师研修”专题。工作室成员经常深入学校,指导学校围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这一主线,成立教师研修项目组进行开展五步研修夯基础,五环教研提能力循证研究。教研团队先学,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在学科教研中做一场专题讲座;全体教师共学,完成一次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线上之旅;实验教师先行,开展一次基于平台资源的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比赛;全员推广共用,撰写一篇“我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教育叙事。“四个一”活动,成为学校应用推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有效解决方案。
以教研组研讨课为例,在老师们全景式感知了平台资源和工具前提下,采用同课异构、优课解码等路径,通过平台实现了与国内一线名师的“面对面”交流。名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进一步丰富了教研的内涵,促进了校本教研走深走实,研讨课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逐步形成“观—理—融—磨—展”五步教研闭环。在利用平台工具和平台资源开展教学研训的活动中,学校青年教师教育理念、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成长,各项目组的教研力也在不断提升,带动了教师队伍的良性循环成长。
(图为工作室基于平台“教师研修”场景应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
实践两年来,团队建立起由电教人员、教研员、学校教师组成的“省级专家团队牵头—区级团队成员组织—校级职能部门协同”分层机制线,以目标导向明确团队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教师研修、双师课堂、课后服务”三大应用场景构建了主题研究线,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组建起由名校名师牵头的四大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点面成长线,以试点先行带动平台应用的区域辐射,呈现出“区域共进·资源共享·师生共育”的良好发展样态。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