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已经成为“全民刚需”,越来越多学校开设了这门课。但热闹背后,稍有不慎就会让课程沦为“走过场”。
上周听了一节AI通识课,课题是:如何用豆包和即梦AI制作视频,我发现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组织,再到评价,甚至教学场地,都有需要优化、避坑的点。
今天这篇,不灌鸡汤、不堆术语,直接拆解上好AI通识课最容易踩中的8个坑,并给出可落地的避坑指南。无论你是备课的新手教师,还是设计课程的教育者,看完都能有所收获。
不少老师认为,人工智能通识课就是讲授AI生文,AI做PPT,AI生图,AI生视频。
但学生需要具备的AI素养还远远不够,例如:AI辅助数据分析,多维表格,RPA,包括智能体,都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了解。
尽可能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AI,知道它的上限和下限。
例如AI数据分析,市面上已有成熟的产品可以让用户使用自然语言的方式对数据文件进行各种探索分析,如小浣熊办公等产品,
还有多维表格,如字节的飞书多维表格,通过简单的设定就能构建出各种有用的信息管理系统,还带有数据分析图表展示功能,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
还有智能体,字节的扣子简单又好用,写一段提示词,附加知识库就能做出各种实用的智能体。
让学生尽可能的接触,当然还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开设,不能一概而论。
一个具体的,有吸引力的任务情境,能提升学习兴趣,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应避免无任务情景,或任务情景描述简单、缺乏真实感,需融合 5W1H的基础信息,并融入真实性、互动性、挑战性 等深化要素,同时关联目标与学生发展需求。
“同学们,下周就是校园文化节了!今年我们想做一个特别的宣传——不用传统摄像机,而是用AI工具「豆包」和「即梦」,让技术帮我们‘讲好校园故事’。你们小组是‘文化传播小使者’,需要完成一部3分钟视频,既要展现校史馆里那棵百年梧桐的由来,也要拍出动漫社招新时的热闹,还得有图书馆里同学互相讲题的暖心瞬间……听起来难吗?其实AI可以当我们的‘编剧’和‘导演’——比如用豆包写分镜脚本,再用即梦把文字变成画面!当然,AI也会‘犯迷糊’,比如把‘动漫社’生成成‘篮球社’,这时候就需要你们当‘AI指挥官’,调整指令让它‘听话’。最终,你们的视频会放在文化节公众号上,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校园魅力!”
理解、学会,这样的字眼导致学习目标无法测评,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教学过程也会缺乏指向性,乃至于无法评价学生学得怎么样。
知识目标应使用:能说出、能列举、能解释这样的字眼,教学的过程围绕目标展开,就可以设计让学生说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解释的教学环节,最后学生能说出,能解释,能列举那就说明达到了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应使用:能依据…使用….做出….达到….标准,这样,学生的行动才是有指导、能评测。
AI时代,欠缺的是能提出问题,能提出好问题的能力。AI用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示词写得好不好。 这应该作为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写提示词的课程),但老师们认为学生写不出提示词,通常是发一段现成的提示词,让学生复制粘贴到AI工具上,跑出结果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提问能力,表述能力得不到锻炼。
可以通过渐进式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逐步掌握提示词的写法:
1.先让学生学习提示词的大致结构(学习几个典型的结构),
4.给出另一份完整的提示词,让学生划分提示词的结构
7.学生先写出一个不完善的提示词,让AI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再完善,
课堂应该尽可能保证老师的演示设备和学生的练习设备一致,教师用电脑PC端演示,学生也用电脑PC端练习,教师用手机投屏演示,学生也要用手机练习,尽可能在申请在电脑实训室进行授课,因为大多数AI都有PC端版本,但不一定有移动端的版本。
应避免长时间讲解,长时间练习这种时间分配,采用讲练交替进行,比如讲5分钟,练习10分钟,如此短时间、小步调,对教师来说过程更可控,对学生来说,降低了学习难度。
良好师生活动,能够调动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人工智能通识课,尤其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式的提问,在讲完以后可以诊断性的提问,通过提问带动学生积极参与,避免走神。
在学生完成实操练习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展示汇报,还可以请学生来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
尤其在知识讲解完后,容易忽略过程评价,讲完立即进行实操环节,此时应该通过提问,学习通答题等形式测试学生是否听懂,如果没有懂,需要再反复讲解,到学生通过测试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学生实操完成后,教师应抽检部分学生的作品,点评作品,给出评价,并给学生修正错误的时间,评价过程尽可能融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个主体参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上好一门人工智能通识课,远非让学生“体验”几个酷炫工具。它考验的是教育者从课程观(定位与内容)、教学观(目标、情境、重难点、互动)到评价观(过程与结果)的系统化设计能力。
以上八点,从“为何而教”的顶层设计,到“如何实施”的课堂细节,希望能为您提供一张清晰的“避坑路线图”。培养能思考、会提问、善协作的人才是这门课的初心。AI通识课的真正成功,不在于学生做出了多花哨的作品,而在于他们是否获得了驾驭未来智能世界的核心素养。
希望这些源自真实课堂的思考,能助您打造出不仅“热闹”更见“门道”的AI金课。您在教学实践中还遇到过哪些挑战?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交流。
如果这篇内容对你有启发,欢迎随手点个「赞」或「在看」支持一下。也可以转发给同样关注效率与专业表达的朋友,一起交流成长。想第一时间收到更新?点个【关注】+【⭐星标】,不错过每一次更新。
谢谢你看到这里,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