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的进化逻辑与我们的生存策略

AI 知识库2周前发布 叶猛犸
1,034 0 0
博思AIPPT
2022 年 11 月 30 日,ChatGPT 的发布标志着一个转折点。此后两年多时间里,人工智能的演化路径变得前所未有地清晰——从对话界面到代码生成,从多模态内容创造到复杂推理,每一步都在遵循某种内在逻辑。这条路径的终点,或者说当前可见的方向,指向一个经典概念:智能体(Agent)。工具组合的历史必然性智能体的崛起并非偶然。回顾人类技术史,工具组合始终是文明跃迁的核心机制。第一次工业革命将齿轮、轮轴与蒸汽动力整合,机械化由此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把电力与自动化系统结合,生产效率呈指数级增长。而今天,我们正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去驱动前两次革命的遗产——这可能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三重叠加。智能体延续了这一逻辑:它将大语言模型的理解能力、工具调用的执行能力,以及特定领域的知识积累串联成闭环。扣子、Dify、N8N 等工具平台的出现,让这种串联变得可编程、可复制。一个人可以编排多个 AI 角色,让它们协同完成此前需要团队才能完成的任务。两年前,在 ChatGPT 发布几个月后,我曾写过这个问题:Auto-GPT 是一株幼苗。但这种能力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借助 AI 即可匹敌传统团队时,那些仅依靠单一技能生存的人,其竞争力就会理所当然地下降。生产力的提升与职业结构的重组,从来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集中化的加速与不确定的未来技术进步是否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目前尚未出现明显的净增岗位趋势。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前所未见的软件工具,更丰富的数字内容,但这些是否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工作机会,仍是未知数。更确定的是集中化趋势的加剧。今日头条与抖音的崛起已经证明,算法驱动的平台会将注意力、资金与人才吸入少数节点。人工智能只会让这种集中更加彻底——技术的集中意味着资本的集中,而两者共同推动高技术人才与创新资源的集中。我们正站在一场前所未有的劳动力重组的入口。未来的轮廓依然模糊,但至少有一些趋势已经可以辨识。AI 的进化逻辑与我们的生存策略三条生存路径有一个老故事: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熊,其中一人立刻换上跑鞋。另一人困惑地问:”你换鞋干什么?你跑不过熊。”第一个人答:”我不需要跑过熊,只需要跑得比你快。”人工智能正在制造一场相对速度的竞赛。那么,那些暂时跑得慢的人该怎么办?我觉得,可能有三条路。第一条路:成为不可或缺者。在现有环境中持续学习、改进与练习,让自己成为团队中最后一个被替代的人。这需要深耕某个领域,将 AI 作为能力放大器而非替代品。第二条路:开辟平行战场。在主业之外发展副业,构建多元化的收入与能力结构。就像是爬上树,借助自己比熊更轻的体重,逃出一条生路。第三条路:彻底转型。进入那些 AI 短期内难以触及的领域——需要深度人际互动、复杂伦理判断,或高度情境化决策的工作。这相当于”飞上天空”,脱离地面竞速的游戏规则。这三条路都不轻松。但无论选择哪一条,核心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如何判断 AI的能力,以更好地与 AI 有效协作。超越提示词工程当前关于 AI 使用的讨论,往往聚焦于”提示词工程”——如何设计输入来获得最佳输出。这确实重要,但还不够。提示词工程的护城河其实很浅。它的难点只有两个:理解特定模型的响应模式,以及掌握其边界条件以避免无用输出。这两点都可以通过经验快速习得。真正有价值的,是两件更深层的事:第一,将 AI 能力整合进自己的工作流;第二,把个人经验转化为可与大语言模型交互的结构化知识。而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知识本身的性质。显性知识的泛滥与隐性知识的价值当前的 AI 基于海量文本训练,这意味着它掌握的主要是显性知识——那些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表达和传递的信息。这也是传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但还有另一类知识:隐性知识。它存在于实践者的直觉、品味与判断中——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怎样做最好。这些能力在实践中沉淀,往往无法完全言说,更难以标准化传授。现代知识工程的核心目标,正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有大量隐性知识难以被完全捕获。这将成为显性知识泛滥时代的新稀缺资源。AI 可以处理重复性工作,但面对新问题、创造性任务,或需要复杂情境判断的场景时,隐性知识才是决胜关键。我们依然需要指挥 AI 的工作,而指挥的质量,取决于对行业的深度理解与个人的隐性知识积累。自动化的悖论有人担心:如果我们将工作流自动化,是否意味着自己更容易被 AI 取代?恰恰相反。自动化是将显性知识固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需要深度的隐性知识。你需要判断哪些环节该自动化、如何设计流程、如何处理异常。这些都是 AI 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虽然提示词很重要,但不应止步于此。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定的 AI 工作流构建能力与智能体编排技能。这不仅能提升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释放时间,让我们将精力投入到那些真正需要人类判断的非重复性工作中。AI 的进化逻辑与我们的生存策略共进之路技术史反复证明:工具不会自动解放人,它只会重新定义劳动。蒸汽机没有消灭工人阶级,反而催生了新的劳动形态。电力自动化没有终结制造业,而是改变了技能需求的结构。人工智能也将如此。它改变了工具,也改变了人;它重塑了劳动,也重塑了竞争。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将 AI 能力与自身隐性知识深度融合的人,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杠杆效应。而那些仅仅依赖显性知识、拒绝适应新工具的人,则会发现自己的优势正在快速消解。我们正处于一个临界点。技术的演化路径已经清晰,但人类社会将如何适应,仍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答案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是被动等待变化降临,还是主动塑造自己在新秩序中的位置。历史不会等待犹豫者。但它也从未辜负那些认真准备的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