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

AI 知识库7个月前发布 老郑江哥
1,114 0 0
博思AIPPT
【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
上图是曾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刘濯源提出的,教育4.0就是在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以满足学习者心智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以互联网智能终端为信息载体和传递方式,以教学组织结合自主学习社群为组织形式的教育新形态。
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趋向于ai智能环境,生活形态的方方面面都在改变,都开始应用ai,随着ai技术的日臻成熟,我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相信许多人都会在当前的环境下进行美好的勾画。
那么我们的教育呢?在ai智能技术充斥生活中时,我们作为家长和教师对于学生还是“谈机色变”吗?我想,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形态了。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鲧治水采用了“堵”的方式,结果越堵越溢,治标不治本,最终治水以失败而告终。大禹呢?它采用“疏”的方式,顺应规律,凿山疏通水道,最终解决了水患问题。通过这个事例回到我们的孩子教育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呢?一味强制孩子不能接触智能设备,一味的说智能设备伤害眼睛,影响学习云云,那么孩子在当前的智能环境中,你能够堵的了吗?我想,这个答案都会明白的吧。
我们为什么不会换一种思路,采用“大禹治水”的法子疏导呢?怎么疏导呢?笔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

我们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每一个孩子身边的人,为什么不能从孩子一出生就让孩子(学生)尝试合理接触智能设备,但是给他提供设备的人(家长),给制定应用的规则,让他明他可以玩,但是得在一定的条件下“玩”。比如:你还小,可以玩,但是只能玩什么什么,或者使用多长多长时间,到时间一定得主动交给我,超出多长时间,取消你下一次玩的时间,抑或禁止你玩多长时间云云。这样,在家庭环境中,从小给孩子树立一个规则意识,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家长逐渐引导孩子应该应用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会逐步建立规则意识,会对智能设备有一个理性认识,从小建立学习(工作)和玩的辩证关系。只要我们营造这样一个有规则环境,孩子们还会盲目“玩”吗?试想,古时候,阶层森严的社会中,孩子一出生就是奴仆,有的一出生就是贵族,那个时候,什么人是什么角色,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就是那样的环境,如果当前的环境中还那样认为吗,谁还会心安理得呢?
从大人到孩子,都要有一个理性应用智能设备的意识,也给孩子一个良性的环境,那么孩子成长起来也就理性了。
——孩子的规则意识,一些不好的习惯,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长不负责造成的——
孩子走进学校(幼儿园),逐步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师就把“理性应用智能设备”的思想贯穿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应用过程中,时时刻刻体现这一主题,逐步就会让学生养成自我控制的能力。当孩子逐渐长大了,习惯养成了,就可以放手。给他一个设备,再给他一个项目或者任务,或者一个学习的方向,不需要教师就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当然,教师和家长的引导是不能被取代的,教师是学习目标任务的制定者,家长是配合者,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抛出学习任务后,学生通过设备去探究学习,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后,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检测评价(条件具备了,ai就可以评价,形成可视化的评估报告,学生的成长过程数据化,不断的应用,不断的积累,越来越准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根据课程标准和评价结果,制定下一个学习目标任务,或者叫学习项目。如此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的可能比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更多,并且是一个围绕中心(老师布置的或者兴趣点)的发散学习过程。
【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
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学阶段低年级主要在于老师手把手的引导,养成习惯,中高年级逐步放手让学生基于网络平台中的视频课程资源或者文字进行学习
——谈到此,笔者讲一个故事,就是笔者的儿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笔者有一个红米note5手机,屏幕碎了,就放在家里。儿子通过网络视频,在网上29元钱买了一个兼容屏幕,自己动手,更换了手机屏幕,当时儿子和笔者说的时候,笔者觉得孩子动动手鼓捣只当锻炼他,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可是孩子弄成功,我也感到吃惊。——从这个事情中,笔者看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对于孩子,只要引导到位,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孩子的学习效果是惊人的。
通过这个事情,笔者觉得作为教师,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ai技术已经平民化,我们有何理由阻挡孩子们应用呢?我们应该引导提倡孩子们合理应用,从而解决教育的时空局限。
【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
【思考】
1.为什么不能够以某一个平台(例如: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为中心(云端),沟通教师(学校)、家长(家庭)、学生呢?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搭建一个多维的学习空间,作用与学生,教师家长共同作用与学生,如果方法得当,形成的教育合力应该是可观的。学校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数据化的考核(这个平台这方面有点弱,当然只要需要,平台是可以打造的)
2.有的人提出,孩子使用智能设备时间长了,对孩子的眼睛不好,这个是确实存在的事实。但是为什么非得让孩子使用很长时间给呢。我们为什么不能还是以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只是把学习结果拍一张图片传给老师批阅呢?为什么不引导孩子书写整齐,拍一张图片上传给DeepSeek等ai平台呢,其推理结果某种程度上,要胜过老师的。例如:让孩子写一篇作文,字迹能整,排版合理,上传给DeepSeek,其修改的推理过程让孩子认真阅读一下,比老师讲解都要深刻啊(笔者亲测,反馈结果惊人的好)。
或者给孩子提供大屏,如果这样的教育环境建立了,孩子的学习效果好了,提供一个适当的大屏投资自然不在话下啊。
试想:如果学校的作业采用活页纸质。学生一入校,就在书写排版上进行引导下功夫,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书写习惯,为后期接轨ai智能批改做基础。未来,架设本地DeepSeek模型(也可嫁接网络型),接入高速扫描仪,经过训练,机器就可以批改、评价作业了(智能作业形式也可以,这个需要纯粹的智能环境)。这样的技术已经实现了,设备也不是问题,问题是教育人和家长的思想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你觉得这样的环境还远吗?
一旦实现,教师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学生的组织和思想引导工作,以及备课。
3.未来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未来的学校,可能是学生的一个汇聚地,学生各种思想技能的展示平台,而学习,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行为。
【心语】这一段时间有点忙,没有思考国家平台的应用,忙过这一阵子,笔者继续思索应用国家平台的技术。
【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教育反思】AI智能环境下的学校、家庭和学生

思考教育技术和教育的苦行者,蜗行在乡间小路上,数星星,看月亮……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