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与《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要求,确保2025年秋季学期全市1400余所中小学校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新学期伊始,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组织市级“AI教育讲师团”,深入北京市全部10个远郊区开展宣讲活动。“AI教育讲师团”汇聚了在京高校著名专家、市区两级教研专家及一线中小学人工智能优秀教师,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宣讲指导,努力破解各区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堵点、难点,为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专业支撑。本轮活动共组织24位专家,培训教师及教研人员逾3500名,实现了对远郊区的全覆盖支持。
9月13日,首场宣讲活动在昌平区前锋学校举行。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副处长李睿首先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背景、政策解读、近期重点工作三方面开展培训。李睿副处长系统解读了相关重要文件的核心要求,详细说明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方式、分学段教学重点及安全伦理要求,并介绍了市级课程与应用支撑平台的建设情况,为各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提供政策解读与支撑资源信息。
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卢宇为参会干部与教师梳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核心要素及发展形势。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帮助参会干部教师建立对人工智能学科的科学认知,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逻辑与边界,为后续开展教学工作夯实理论基础。
图2 卢宇解读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中小学教育实施路径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信息与技术中心主任钟建业聚焦教学实践,通过典型教学案例介绍了海淀区在不同学段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设计、跨学科教学组织策略等内容。
宣讲结束后,宣讲团还开展了现场答疑活动,回答了一线教师关心的问题。昌平区教委副主任王丽梅、教委相关科室负责人出席活动。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关学科教研员,各中小学教学干部、信息科技等相关学科教师共计40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
9月16日,门头沟区宣讲活动在北京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举行。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叶铖垒围绕相关政策出台背景、核心内容和行动要求进行了解读。他强调,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要以“素养导向”为核心,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形成并重,打造适应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同时,他对“北京市空中课堂”中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资源内容和获取方式进行了介绍。
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卢宇进行了《中小学人工智能的定位与核心内容领域》专题培训。他围绕智能机器的感知、推理、学习、决策、交互、道德等方面,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定位和核心内容进行了介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金文进行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规划与实施建议》专题培训。她立足教育实践,对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规划、学段目标设置、教学单元设计和课程实施安排进行了介绍,强调通识教育应注重素养导向,建议各校结合学校特色分步推进,确保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郑翔宇立足海淀区中关村二小人工智能教育的立体化探索,从课程设计、资源挖掘、技术支撑和环境打造等几个方面,阐释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北京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李伊欣从基本情况与发展背景切入,分享了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整体图景,通过教学实践案例展示了学校“人工智能+”融合课程创新成果。
图7 李伊欣展示学校“人工智能+”融合课程建设成果
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李东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区教委副主任(挂职)乐进军,北京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范禄燕出席本次活动。门头沟全区相关学科研修员、中小学课程教学干部和秋季学期任课教师代表120余人参加现场活动。
9月17日,市级“AI教育讲师团”走进大兴区开展宣讲活动。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叶铖垒对《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2025年版)》进行了解读。他指出,课程纲要的制定积极响应了国家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战略部署,旨在将AI全面融入教学全过程,推动教育变革,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AI素养的人才。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陈光强调,中小学AI通识教育应注重激发兴趣和培养与AI协作的能力,而非单纯传授知识或追求标准答案。他指出,AI的本质是模拟人类智能,涵盖感知、思考与行动三个阶段,并分为判别式、生成式和决策式三大类型。AI通识教育实施应以“理解-评判-共创”为目标,通过认知、体验和创新三层内容推进,倡导学科融合与项目式学习,并运用情境故事、实验探究、数据探究、模型拆解、创意物化等五维教学法。
图8 陈光解读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中小学教育实施路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王振强从纲要解读、教学实施和教研支持三个维度,对人工智能地方的课程建设与推进提出了系统建议。他强调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定位,明确各学段在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应用与创新、伦理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重点,突出其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实践性的课程特征。在实施路径上,建议将人工智能内容有机融入现有信息科技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式学习、真实情境体验等跨学科方式开展分年级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强化教师专业培训,以应对当前现实挑战,从而构建一个从应用体验、原理探究到综合创新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未来人才。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田娟出席了本次活动。区信息学科教研员、全区中小学教学干部和秋季学期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共计180余人参加培训。
9月22日,顺义区宣讲活动在顺义举行。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叶铖垒围绕相关政策背景、方案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了解读。他详细介绍了北京市教委为保障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设在师资培训、资源征集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所做工作,寄语教师勇于实践,用好资源、开好课程。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信息学科教研员牛静进行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规划实施的思路与建议》专题培训。她立足石景山教育实践,对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内容选择、学段目标设置和评价开展、教学实施方式和安排、课程实践平台进行了介绍,并就一线教师关注的教学实施分享了3个实践案例,为老师们提供了具体可借鉴的实施参考样例。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教研组长、市骨干教师路宁宁基于所在学校信息科组的实践经验,进行了主题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探索与实践》的分享。她展示了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并详细介绍了课程的建设历程、课程管理机制和校本资源库建设情况。结合教学案例她介绍了课程实施中的“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和“教得怎样”等关键问题解决办法和经验,为顺义区学校的课程实施提供了可借鉴做法。顺义区仁和学校化学教师解丁欣围绕AI赋能学校特色发展,介绍了顺义区大模型的建设及学校教学应用情况。
顺义区教委科室负责人,以及信息学科教研员、全区中小学教学干部和秋季学期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共计200余人参会。
9月23日,房山区宣讲活动在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综合楼二层报告厅举行。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叶铖垒在政策解读中介绍,北京市已全域全学段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定位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常态化课程。课程注重育人导向与实践应用,分为四大模块,并配套市级基础资源与平台支持。他表示,将重点通过教师实训、全域教研、专家智库及城乡结对等方式,助力远郊区平稳落地,推动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均衡发展。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指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应明确边界、注重思维培养,避免工具化或碎片化,并介绍了清华构建的大中小贯通课程体系及开源资源,强调人工智能教育应普惠、跨学科,并呼吁在过渡阶段灵活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特级教师马涛结合丰台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丰台区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区域组织方式。他强调,人工智能教学应遵循“体验—认知—应用”路径,以跨学科融合和人机协同为重点,推动学生从知识接受向思维建构转变;区域教研应创新活动形式,促进课堂教学方法交流。
在交流分享环节,海淀区人大附中信息科技备课组长、市骨干教师袁继平老师列举多个学科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真实情境中融入AI技术,实现价值观引领与深度学习。北京四中房山分校杨滨虎老师则介绍了该校近几年通过混合式教学推进“AI+课堂”的探索经验,体现技术赋能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培养的成效。
北京市房山区教委副主任于春梅,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张月英等领导出席本次活动。房山区教委、教师进修学校、教育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区中小学主管副校长、人工智能与信息科技教师代表等共计300余人参加活动。
9月25日,延庆区宣讲活动在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开展。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叶铖垒介绍了相关政策出台的历程,基于政策要求、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调研介绍了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定位、理念、目标、内容、学段要求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并详细介绍了为保障课程实施市教委在师资培训、资源储备、平台支撑等方面所做工作。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信息学科教研员郑立新进行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初探》专题培训。他进一步解读了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识课人人普及、整体常态、实践开放的课程定位,指出通识课程基于基本的硬件即可进行课程开设。教学建议上结合实践案例他强调应注重与现有课程体系特别是信息课程的融合,鼓励结合其他课程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模式创新。
北师大附属中学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市骨干教师张建彬基于北师大附中的实践经历介绍了中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校本实施的做法和经验,他详细介绍了学校基于北京市地方课程纲要最新理念进行的课程体系优化和升级,结合案例介绍了关注“应用体验-原理探究-创作实践”、注重“思辨和伦理贯穿全课程”的课程教学路径,并就课程平台、教学资源的选用进行了分享。延庆区第二小学副校长刘婧展示了学校在人工智能课程建设、资源利用、品牌打造和师资提至4个方面所作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展示了学校应用人工智能助力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延庆区教委中教科科长韦纬,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管领导出席活动。延庆区信息学科教研员、全区中小学教学干部和秋季学期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共计100余人参会。
10月10日,密云区宣讲活动在区教师研修学院开展。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叶铖垒对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政策文件进行详细解读,明确课程实施具体要求,并系统介绍资源保障体系。通过政策梳理与工作部署,帮助参会人员全面把握政策核心,明晰了工作重点与推进路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蒲菊华带来了《人工智能+教育》专题讲座。她从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动态切入,结合教育场景实际需求,清晰展现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广阔前景,为参会人员打开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全新视野,具有高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图20 蒲菊华解读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中小学教育实施路径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郭艳玫围绕“课程资源——上什么?”“课时安排——何时上?”与“教学实施——怎么上?”三个关键问题详细介绍了东城区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方面所做工作,聚焦“实践落地难”问题,分享了东城区在区域推进、教材使用、实验校建设的具体经验,提供可直接借鉴的操作路径。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学科教研组长贾志勇和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李婷分别从自身学段出发,结合所在学校的发展需求和课程定位,分别分享了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设计方面的实践案例,介绍了其创新思路与优秀做法,为密云区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图22 贾志勇分享学校课程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密云区教委主任杨福军出席活动。区教委中小教科、区教师研修学院相关负责人,及各中小学书记校长、区级研修员80余人在主会场参会,各校主任及以上干部和人工智能任课教师400余人在分会场参会。
10月10日,怀柔区宣讲活动在中关村第三小学怀柔学校举行。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叶铖垒对北京市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相关政策出台背景和过程进行了说明,并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地方课程纲要中的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段要求、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针对秋季学期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他表示市教委通过开展师资培训、储备课程资源、提供托底课程等方式切实保障全市学校全学段的课程开设。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卢宇进行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内容领域》主题讲座,他简要说明了人工智能是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内容领域包括智能机器的感知、推理、学习、决策、交互、道德六个方面,并对六个核心内容领域的详细内容和内涵进行了解读。
图24 卢宇解读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中小学教育实施路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信息学科教研员王飞进行了主题为《人工智能教学实践初探》教学指导培训。他结合课程纲要要求和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内容实施框架和核心技术路径,并通过分享通用案例的开发过程指导教师在不同学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实验活动和技术方案。
中关村第一小学顺义学校信息科技教师高霞介绍了所在学校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实践经验,分享了其课时设置、师资培养和平台建设的创新做法。通过教学案例分享了在教学主题设计、实验工具应用方面积累的优秀经验。怀柔五中副校长刘丽华基于学校在智能教育生态构建、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方面所做工作,详细介绍了在初中人工智能课程开设和教学全流程的人工智能赋能方面取得的成果和优秀经验。
图27 刘丽华展示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开设和教学赋能成果
怀柔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育考试中心主任曹仲帅出席活动。区教师研修学院相关负责人、区学科教研员及全区中小学教学干部和秋季学期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共计100余人参会。
10月13日,通州区宣讲活动在区教师研修中心举行。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二处滕飞回顾了在国家政策背景下北京市出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和课程纲要的历程,她指出人工智能中小学课程的定位“面向人人、面向整体、面向实践”,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兴趣拓展”迈向“必修通识”,深刻体现了首都教育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对育人模式的前瞻布局与系统重构。她结合课程开设方式、分学段教学重点、安全伦理要求和市级资源储备、支撑平台建设对课程实施要求和资源保障体系进行了详细说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顺首先从学术研究角度对智能时代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发展要求及相应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然后,他对国内外近年主要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纲要和指南性文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帮助参会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内容框架、学段目标设定有了宏观认识;最后,他介绍了部分优秀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和教学案例供各学校和老师参考和借鉴。
图29 李玉顺解读人工智能中小学教育发展历程和课程建设
北京教育学院信息教育系主任、副教授郭君红进行了主题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实践指导。她指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旨在培养面向智能时代的“未来公民”,北京市地方课程纲要有着系统性与递进性的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导向和真实情境融入,强调对学生的伦理教育和社会责任培养。在课程实施上,她建议应强化课程融合,善于使用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师资建设。
通州区马驹桥中心小学、海淀区人大附中的信息科技教师刘君、常青和通州区潞河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崔长华立足所在学校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课经历分别介绍了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实践和探索经验。三位教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通识课与信息课程的融合路径,并通过案例分享了融合国家课标和地方课标双重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案,为通州区不同阶段教师课程开设启发了思路。
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区教师研修院长孙翠松出席活动。区教委相关科室负责人、区教师研修中心相关负责人、区学科教研员及全区中小学教学干部和秋季学期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共计300余人参会。
10月14日,平谷区宣讲活动在平谷五中举行。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滕飞围绕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政策展开解读,详细介绍了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学段要求和实施建议。她指出,为保障全市开足开齐人工智能通识课,市教委将通过全域教研重点关注、AI教师团指导牵引、高校专家支撑助力、资源平台支撑辅助等方式帮助远郊区学校、教师解决开课难点,为平谷区各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提供政策依据与资源支持路径。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于乃功为参会干部教师作《人工智能研究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探究》专题讲座。他以生活中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引入,为参会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解读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研究目标和研究流派,深入介绍了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的四个发展阶段和技术突破,帮助与会干部教师加深了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必要性的理解。
图34 于乃功解读人工智能基本概念和中小学教育实施路径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信息技术教研员王戈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资源建设及使用三个方面介绍了朝阳区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设的做法和经验。他指出,教学内容选择应参照国家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和北京市地方课程纲要的要求,在课程实施上建议开展调研分析、因校施策,学校应将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通过独立开课、与信息课程融合开课以及人工智能赋能的联合开课等方式保障课程的开设。最后,他为老师分享了初中和高中4个年级的课程案例和实践平台选择,为教师开课提供了具体参考。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贾志勇和平谷区大华山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崔佳一分别结合各自学校的开展经验介绍了中学和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开设情况。贾老师重点分享了八十中的人工智能课程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做法;崔老师则从课程设计、课程开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小学阶段人工智能课的教学设计、开设方式和评价方案。
图36 贾志勇分享学校课程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平谷区教委相关科室负责人,区教育研修中心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全区各中小学教学副校长、人工智能通识课及相关学科教师200余人参加活动。
本轮宣讲活动于2025年9月13日启动,至10月14日圆满结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AI教育讲师团”深入北京市全部10个远郊区,系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宣讲与指导,期间得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活动整体反响显著,各区普遍反馈收获丰富,相关工作也受到北京电视台、现代教育报等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处正在系统梳理各区在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过程中提出的建议与面临的挑战,并会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学院等专业机构,共同规划和推动好下一阶段全市范围内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各项具体工作。
■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交流群1请添加冀老师微信号(Jll_0405) ,备注姓名与职业,邀请进群
■ “高精尖”未来教育交流群3请添加郭老师微信号(guojl0330) ,备注姓名与职业,邀请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