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乐聚15亿融资背后的“超级平台”野心

博思AIPPT

乐聚机器人近15亿元的Pre-IPO轮融资落定,其投资方阵容透露出远超“资金补充”的战略意图。当深投控资本、前海基础投资等地方国资,与拓普集团、东方精工等产业巨头,以及中信金石、联新资本等金融大鳄联手注资时,市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机器人公司,而是一个正在成形的产业平台雏形。这场融资,为人形机器人排位赛增添了新的悬念,也标志着竞争已从技术单点突破,进入生态协同的体系化作战阶段。

“自研+投资”构建技术护城河
在技术研发层面,乐聚的打法与宇树的“技术尖刀型聚焦”和智元的“场景深耕型技术路线”形成了鲜明对。它选择了一条“全产业链整合的强生态路径”。通稿中明确指出,乐聚正通过“自研+股权投资”系统性掌控上游核心零部件。
这一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它通过投资泉智博(一体化关节)、立聚动力(电机)、灵心巧手(灵巧手)等细分领域的技术尖兵,构建了一个以自身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闭环。这不仅弥补了自身在特定领域的研发短板,更关键的是,作为投资者和需求方,乐聚能将真实的产品需求直接反馈给上游,驱动被投企业的研发方向与自身技术路线保持一致。这种模式,相较于完全自研,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试错成本,实现对大模型与运动控制融合等前沿领域的布局。
“合资共建”破解量产难题
中游制造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隘口。宇树依靠的是在四足机器人上已验证的“自建产能+供应链优化”模式,而智元则更侧重于“快速原型+寻求制造伙伴”。乐聚则再次展现了其“组织者”的角色,采用了“合纵连横”的合资打法。
通稿中重点提及,乐聚“引入特斯拉执行器核心供应商拓普集团作为战略投资方,还与东方精工等制造业巨头共建产线、成立了合资公司”。这一举措的意义深远。它让乐聚以相对轻资产的投入,掌握了重资产的制造控制权,并将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从简单的供应商采购或代工,升华为深度绑定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不仅能快速突破量产瓶颈,更能确保产品品质与供应链的稳定,为后续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夯实了地基。
“风险共担”撬动下游场景
在下游场景落地方面,乐聚的“平台野心”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它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甲乙方买卖关系,而是开创了“数据驱动与风险共担的落地范式”。
通过与海晨股份等终端用户成立合资公司,乐聚将自身与场景方的利益深度捆绑。双方共享场景Know-how和数据,共同优化产品。这使得乐聚的工业场景护城河,不仅仅是机器人技术本身,更是“行业认知+场景特性”的融合生态。这种深度合作网络,是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同时,与华为、腾讯等40余家生态伙伴的广泛合作,则在更多相对结构化的场景中打磨了机器人的可靠性,共同探索迈向通用场景的可能性。
结语: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然,乐聚的平台化战略也非坦途。全线布局对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极致的要求,存在摊子铺得过大而核心技术与利润被稀释的风险。然而,这笔15亿元的融资无疑为其战略执行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乐聚的探索,正试图回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马拉松中,最终的胜者,是会属于最极致的“技术工匠”,还是最强大的“产业生态组织者”?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