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一放学就“躺平”?孩子需要创造式学习法

AI 新资讯22小时前发布 IT时代网
837 0 0
博思AIPPT

在不少家长眼里,如今的孩子似乎特别容易“躺平”: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就想刷手机、看视频;写作业拖拖拉拉,总要在家长反复催促下才能动笔。追问原因,孩子常常只说一句:“太无聊了”“没意思”“学这个有什么用”。很多大人会本能地归因于“自律差”“意志力弱”,却很少追问另一层:为什么在孩子眼中,学习会变成一件如此缺乏意义的事?
传统学习为孩子设计的是一条高度标准化的路径:同样的课本、同样的例题、同样的作业。孩子每天的角色,更多是一个“执行者”——听讲、抄写、做题、交作业,日复一日。他能做决定的地方很少,对学习过程几乎没有掌控感。久而久之,他自然会把学习体验成一件“别人安排给我、我只要完成”的任务,从“要我学”很难真正走到“我要学”。
用创造式学习法点燃学习内驱力(2)_01(3).jpg
所谓“创造式学习”,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从纯粹的执行角色里拉出来,让他在学习中拥有真实的“创作权”。这种创作,并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而是在清晰的目标下,给他“设计、选择、表达”的空间。学一篇课文,不只是划重点、背段落,而是可以改写结局、写人物独白;学一个数学概念,不只是做十几道题,而是让他试着自己造题、自己讲解;背一组英语单词,不只是抄写,而是围绕这些词写一个小故事、编一段对话。看似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背后却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号:你不是被动的容器,你可以参与塑造自己的学习。
当孩子开始在学习中“创作”,知识的意义感就会改变。原本只是一串要记住的符号,慢慢变成他表达自己、理解世界的工具。习惯写“自述小文”的孩子,在读到一篇文章时,会自然联想到自己的经历;经常把生活问题改写成数学题的孩子,面对抽象公式时,会主动追问“这种关系生活中哪里出现过”。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分数,而是与他的真实生活、真实情绪发生了连接。这种连接,本身就是动力的源头。
过去,许多老师也意识到创作的重要性,却常常卡在一个现实问题上:时间不够、精力不够、个别化支持不够。要让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创作任务、得到及时反馈,几乎不可能完全靠人工完成。刘瞻创立的高木科技,正是从这个痛点出发,尝试用AI构建一个“创造式学习环境”,把“为创作而学”变成一种可以日常落地的学习结构。
在英语学习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高木科技的“星链英语”,并不是一套换汤不换药的练习系统,而是一个围绕“创作”来组织语言学习的平台。孩子手里的不再是孤零零的单词表,而是一块块可以“变形”的素材。他要记一组单词时,并不是去抄十遍,而是把这组词丢给高木的AI,让它按自己的兴趣生成不同类型的内容:可以是一篇关于足球的短文、一段游戏解说、一首押韵小歌,或者一篇模仿散文风格的随笔。
用创造式学习法点燃学习内驱力(2)_01(2).jpg
更关键的是,这些内容不是给孩子“看看就算”,而是作为创作起点:他可以删改句子、续写情节、给游戏配英文旁白、给歌曲填新词。原本枯燥的“背单词”任务,被悄悄替换成“读—玩—改—再造”的过程。孩子一边在高频使用这些词汇,一边通过创作不断加深对用法和语境的理解。高木后台的真实数据也在说明这种路径的效果:在星链英语环境中持续学习的孩子,小学阶段就能系统掌握原本要到高中才会接触的大量词汇,而高中生则能在稳定的创造式输入输出中,把英语运用能力推到接近雅思7分的水平——不是通过刷题和模板,而是在大量真实语境的阅读、表达和改写中,让语言变成自然的思考工具。
技术在这里扮演的,并不是一个“替孩子写作业”的角色,而是一个高效、耐心、可反复调用的创作助理。孩子随时可以对AI说:“用这些单词写一段篮球解说词,但要简单一点”“把这段文章改得更有趣一点”“把我今天发生的事情,变成一篇英文日记样的短文”。AI会根据他的水平和兴趣生成初稿,再由他来修改、补充、继续创作。这种高频、低门槛的创作机会,是传统课堂很难提供的。
同样的思路也在数学等学科中展开。高木科技让AI把孩子生活里的真实问题——零花钱怎么分配、社团经费如何规划、时间如何安排——转化成一系列贴近他经验的数学情境题。孩子用方程、函数、统计等工具来处理自己“真实在乎”的问题,数学不再只是纸上的符号,而成为一种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对于经常觉得“我就是学不好”的孩子来说,这样的体验尤为重要——他看到自己真的可以“搞定一件事情”,而不是只在试卷上填空。
很多孩子对学习的“厌”和“躺平”,本质上并非懒惰,而是长期处在“不断付出,却看不见意义和成长”的状态中累积出的无力感。单纯强调自律,只会让他在内心更确认一句话:“我就是不行”。创造式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给了孩子一种看得见的成长路径——今天我写出了比昨天更完整的一段英文解说,今天我自己造的数学题被同学解出来了,今天我用课堂上学的知识解决了现实中的麻烦。这些具体的“小胜利”,比任何宏大的愿景,都更能撑起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
当然,创造式学习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形成一种稳定结构:每学一段内容,都要有一个可以创作、可以输出的“出口”;每背一组知识,都要有机会在真实或模拟任务中用出来。高木科技在做的,就是用系统设计和AI工具,把这种结构变成一种“默认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高频的创作中不断获得反馈和成就感,而不是偶尔碰到一次“有趣的课”。
对于家长来说,接纳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也意味着要调整一种长期的安全感——不再把“今天做了几页卷子”当作唯一标准,而是多问一句:“今天,你用学到的东西,做出了什么?”当一个孩子习惯用“我可以创作点什么”“我可以用它解决点什么”来回应新知识时,他与学习的关系,就已经从“要我学”悄悄转向了“我要学”。那时,所谓的“自律”,不再只是被催促出来的配合,而是在创造中自然而然长出来的内在驱动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