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老师知道杰弗里·辛顿先生,源于《深度学习革命》这本书。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课件老师使用通义千问转成了逐字稿,把通义设计的问答形式得到的全文也复制在下面,方便大家理解。
问:杰弗里辛顿先生,您认为数字智能是否会取代生物智能?
答:我的观点是,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是互补而非取代的关系。历史上,AI发展有逻辑性和生物性两种范式,分别强调推理和学习。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发展,数字智能已经能够模拟自然语言,并通过特征向量嵌入等方式理解语义关系。虽然数字智能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人类理解语言的方式,但它仍然基于预设的规则和模型,而人类的理解更为灵活且具有情境适应性。
问:您能否分享一下AI从符号智能到现今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
答:当然可以。从60多年前开始,AI研究经历了符号智能范式,即通过符号规则进行推理来理解知识。后来,随着对生物智能的理解加深,计算语言学家开始接受特征向量来表示词义,并在后续的发展中,谷歌发明了transformers模型,OpenAI的研究也展示了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这些现代模型虽然采用了更复杂的结构和大量模糊不清的数字输入,但其核心思想与人类理解语言的方式相似,即把语言转化为一系列特征,并将这些特征整合在一起。
问:那么,在您看来,大语言模型理解和处理语言的方式与人脑有何异同?
答:大语言模型理解和处理语言的方式与人脑的理解方式有相似之处,都是将语言转化为可整合的特征,并根据上下文动态调整词语之间的交互方式。然而,人脑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时更具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产生幻觉或创造新的语言表达,这是目前大语言模型所不具备的能力。同时,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则是将软件和硬件分离,这意味着软件中的知识是永恒存在的,不会因硬件损坏而消失,这也体现了知识的永生性。但实际应用中,要在高工具级别下运行并产生可靠二进制行为的过程较为昂贵,并无法充分利用硬件中丰富的类似特性。
问:人脑和硬件在知识处理上有哪些不同?
答:人脑是模拟型的,每次神经元激发过程都会有所不同,而无法将个人大脑中的神经元结构复制到另一个个体中。这导致了知识传播方式与硬件的差异性,人的大脑与电子硬件在结构和处理能力上是不依赖的,并且人脑以相对较小的功率(如大脑只需30瓦特)就能实现高效的运作,拥有数十亿的神经连接。
问:数字智能体相较于模拟智能体在知识分享方面有何优势?
答:数字智能体可以在不同的硬件上以同样的方式高效地分享知识,通过调整权重和利用网络结构,可以在成千上万的拷贝中平均化信息,从而快速转移知识。相比之下,模拟智能体如人脑,在知识从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传递时,效率较低,且受制于信息传输的效率限制。
问:如何看待未来AI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答:随着AI技术的进步,预计将会出现比人类更智能的AI,这引发了关于AI是否应被关机或操控的问题。智能体具有自我复制和升级的能力,可能会操控人类社会。因此,训练AI使其不寻求统治世界,而是作为人类的有效工具至关重要。建议建立国际社群和机构,共同研究如何训练AI向善,确保人类能有效管理和引导AI的发展。
自媒体时代的规矩,文章对您有帮助就要转发、点赞,还要在评论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