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精品课中,如何体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AI 新资讯3周前发布 feidegao
1,172 0 0
博思AIPPT
在基础教育精品课中,如何体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今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已全面启动,备赛中规范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课设计、强化AI赋能学科教学引起了教师广泛的关注。
DeepSeek(深度求索)等大模型的次第绽放,AI(人工智能)走进中小学课堂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不仅为课堂教学开辟了新赛道,也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站在了新起点。
用好AI,可以全方位、深层次、强有力地提升课堂育人质量,但如若把握不准、应用不当,也可能适得其反。
备赛中,要精准契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年“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的通知》要求,梳理AI应用的规范要点、材料要求与优化路径,提供可落地的实操方案。
一、校本层面的里程碑意义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此举标志着人工智能(AI)教育从“零散试点”阶段升级为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基础性通识教育范畴。
需明确的是要将其纳入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通过独立设课、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等灵活形式推进。这一定位既保障了AI教育的普及性,又为学校预留了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的实施空间,有效规避了“一刀切”的强制性弊端。

相较于以往,这次核心突破在于确立“从小学起始、系统性推进、全国性普及”的导向。AI教育多局限于部分学校的编程兴趣班,难以覆盖全体学生;而《指南》明确“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要求,意味着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学生,均能平等接触AI通识教育,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缩小“AI素养鸿沟”的关键举措。

从教育发展的宏观维度审视,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迈入“智能时代适配性改革”的新阶段。AI技术已深度渗透至社会生活与生产实践的各个领域,将AI教育纳入校本通识体系,本质是推动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需求同频共振。
这种“早期启蒙、渐进适应”的策略,有助于学生在成长关键期建立对智能技术的理性认知——既不盲目崇拜技术工具,也不畏惧排斥技术变革,为其未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阶段的AI教育需紧扣“体验感知与兴趣培育”核心目标。
通过“AI语音识别猜动物”“智能垃圾分类互动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AI技术的应用价值,而非过早接触复杂的技术操作。
初中阶段则需向“原理初探与简单应用”过渡,可结合科学课程开展“AI植物生长数据采集与分析”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数据与AI决策之间的关联逻辑。这种学段差异化设计,正是《指南》所倡导的“螺旋上升”培养逻辑的具象化体现。

“全国性普及”的布局需以资源支撑体系为保障。《指南》明确提出“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要求,学校可通过该平台检索适配不同学段的AI教学课件与实践项目(如小学阶段的“AI图像分类”课件、初中阶段的“简单数据标注”任务)。这一资源供给机制为农村及边远地区学校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防范了因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AI教育“断层”问题。

二、学科渗透与螺旋上升的科学设计
AI教育的培养路径并非“简单开设若干节编程课程”,而是以“学科渗透”为核心导向,将AI素养有机融入现有课程体系之中。《指南》明确要求AI教育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深度衔接”,这意味着AI教育无需额外增加大量课时,而是作为服务学科知识学习的“工具载体与思维拓展手段”,显著降低了学校的实施难度。

从学段差异化要求来看,小学阶段需以“学科场景体验”为重点。
在科学课程中,可借助AI虚拟实验室模拟“种子发芽与光照的关系”,学生通过调整光照参数、观察AI生成的生长曲线,既能扎实掌握科学知识,又能直观感知AI处理数据的优势;在美术课程中,可利用AI绘画工具开展“传统纹样创新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理解AI的“辅助性”特征,而非将其视为“替代性”工具。

初中阶段则需聚焦“学科问题解决与原理探究”,体现《指南》对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认知”的要求。
在数学课程中,可结合统计知识开展“校园学生运动时长AI分析”项目:学生先手动收集同学的运动数据,再运用AI工具生成统计图表,通过对比手动计算与AI分析结果的差异,理解AI处理数据的内在逻辑;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可通过“智能教室灯光控制”场景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完整实践“需求分析—AI工具选型—功能测试—效果优化”的工程思维流程。

从实践推进逻辑来看,“螺旋上升”的培养路径需依托“分层任务设计”实现。
小学阶段可设计“水果图片标签标注”任务,帮助学生理解“数据是AI的核心‘原材料’”;初中阶段可进阶至“数据质量检验”任务,引导学生判断标签的准确性,理解“数据质量直接影响AI决策结果”;高中阶段再进一步拓展至“数据预处理规则优化”任务,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
这种设计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或断层,又确保学生在每个学段均能获得“跳一跳可达成”的成长体验。

“学科渗透”路径的落地需破解实践中的难点问题。学校可组建“跨学科AI教研协作小组”,以信息科技教师为牵头人,联合科学、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师共同开发融合案例(如“科学+AI”的“天气数据监测与分析”、“美术+AI”的“非遗图案智能生成与创新”)。
可借助校企合作机制,邀请AI领域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教师开发适配学科教学的简易AI实践任务(如初中阶段的“AI简单智能体搭建”),确保学科渗透路径“可操作、易落地、效果优”。

三、拒绝技术依赖、深耕核心原理的思维守护
《指南》所划定的核心底线:禁止单纯依赖生成式AI工具,其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AI的运作原理与决策逻辑,而非使学生沦为技术的被动“使用者”。
需特别强调的是,这一底线在不同学段存在差异化要求,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实施方式。

小学阶段的底线要求聚焦“严格限制生成式AI的独立使用”。根据《指南》对小学阶段“强化安全使用习惯培养”的要求,教师可利用生成式AI辅助教学(如生成“科学实验错误案例”供学生辨析),但严禁学生独立使用开放式AI工具(如AI写作软件、AI绘画软件),以防学生过度依赖AI完成学习任务,削弱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在小学作文课程中,教师可展示AI生成的“我的校园”范文,引导学生分析范文的优点与不足,而非让学生直接使用AI生成作文初稿。

初中阶段的底线要求则升级为“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强化伦理风险辨析”。结合《指南》对初中阶段“深化AI伦理认知”的要求,可适度允许学生接触生成式AI,但必须同步开展“原理理解”与“风险判断”教学。
在语文课程中,可让学生使用AI生成“古诗赏析”文本,随后引导学生对比“AI赏析与课本解读的差异”,分析AI可能存在的“过度解读”或“逻辑偏差”问题;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可设计“AI生成虚假新闻识别”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成式AI的信息风险,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甄别能力。

从实践落地保障来看,守住教学底线需依托系统化的“课堂活动设计”。一方面,教师需设计“手动操作与AI应用对比”的任务。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学生先手动绘制“人体消化系统结构图”,再使用AI工具生成图谱,通过对比两者的差异,深入思考“AI的优势与局限”;另一方面,学校需建立“AI工具使用审核机制”,明确小学阶段可使用的AI工具清单(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内置的AI实验工具),禁止引入无监管的开放式AI软件,从源头规避“技术依赖”风险。

“深耕原理”的教学需避免陷入“技术化倾向”的误区。
《指南》明确AI教育的“通识教育属性”,小学阶段无需讲解复杂的“算法代码”,通过“指令与结果的对应关系”(例如,在可视化编程中“点击角色实现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理解AI的“响应逻辑”;初中阶段无需深入讲解“机器学习模型的数学原理”,仅需通过“数据变化对AI结果的影响”(如改变“AI图像分类”任务中的标签数量,观察识别准确率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AI的“数据依赖特性”。
这种设计确保原理教学“适配学段认知水平,不超纲、不跑偏、有实效”。

四、“三力”导向下,跳出“程序员”误区的育人本质
《指南》明确AI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理解力、驾驭力、想象力”,其本质是培育“适应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非局限于培养“编程技术从业者”。这一目标需按学段分层落地,避免“统一化、技术化”的认知偏差。

小学阶段的“三力”培养需聚焦“基础启蒙与兴趣激发”。
“理解力”体现为“感知AI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如认知语音助手、人脸识别的功能)。
“驾驭力”体现为“掌握简单AI工具的操作方法”(如使用可视化编程工具让角色完成“走迷宫”任务)。
“想象力”体现为“畅想AI的生活应用价值”(如通过绘画创作“AI如何帮助老人过马路”的场景)。
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可开展“未来AI校园”设计活动,让学生用画笔描绘“AI图书管理员”“AI安全提醒员”等角色,既培养想象力,又强化“AI服务生活”的认知。

初中阶段的“三力”培养则侧重“原理理解与实践应用结合”。
“理解力”体现为“初步掌握AI的基本运作逻辑”(如理解AI分析数据需经历“收集—标注—处理—输出”的流程)。
“驾驭力”体现为“运用AI工具解决具体问题”(如设计“校园失物招领智能提示”方案)。
“想象力”体现为“设想AI在特定场景的创新应用”(如“AI如何帮助监测校园水质”)。
在初中综合实践课程中,可开展“AI校园小助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需求分析(如解决同学找失物难的问题)—AI工具选型(如简单智能体)—功能设计(如输入物品特征推送失物信息)—效果测试”的完整流程,实现“三力”培养的具象化落地。

从育人本质层面分析,要跳出“培养程序员”的认知误区,需进一步强化AI教育的“通识属性”。《指南》明确强调,AI教育需面向全体中小学生,而非仅针对具备编程天赋的少数学生。
文科方向的学生可通过“AI古典诗词风格分析”理解AI的文本处理能力;艺术方向的学生可通过“AI音乐节奏创作”探索AI的创意辅助价值;体育方向的学生可通过“AI运动姿势矫正”理解AI的图像识别应用——这种普适性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感知AI价值,而非局限于技术操作层面。

“三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需依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保障体系。
在学校层面,需将AI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用“作品展示、项目答辩”等表现性评价方式(如小学阶段的“AI绘画创作展示”、初中阶段的“AI小项目报告答辩”),避免“唯技能评分”的倾向。
在家庭层面,《指南》倡导“家长引导学生理性使用AI”,例如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参与“AI猜谜游戏”,通过讨论“AI如何获取答案”延伸课堂认知。
在社会层面,可利用科技馆、AI企业开放日等资源,组织学生参观“AI实验室”,直观感受AI的实际应用场景,拓宽想象力边界。
这种“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既是《指南》“多方参与、融合创新”原则的体现,也是AI教育育人目标落地的关键支撑。

在基础教育精品课中,如何体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在基础教育精品课中,如何体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