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从“个性化铃声”开始的AI变革“我鼓励我们音乐老师在课堂上用AI进行创作。”和渊老师说。她不仅这样提倡,更将这个理念落地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包括学校的打铃声。她要求音乐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AI“共创”上下课的铃声,用孩子们自己喜欢、自己创作的音乐来标记时间的节奏。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它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在这所学校,AI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学生们可以随时调动、用于创造的工具。而这个理念,在一堂“作曲课”上,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02. 一堂惊艳的三年级“AI作曲课”脱不花分享了她三年级孩子的经历,听完让人直呼“不可思议”。她的孩子报名了学校的“作曲”音乐课。一开始,她也满心疑虑:“作曲?咱家连乐器都没学过,有这个能力吗?”然而,老师的教学设计,完美地回答了她的疑问。整个课程,分为两个充满想象力的阶段:第一阶段:成为校园里的“声音探险家”老师并不急着教乐理,而是先教孩子们使用录音设备。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走进校园,去捕捉那些你最喜欢、最动听的声音。可能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可能是雨滴落在窗台的滴答声,也可能是同学们奔跑嬉笑的回响……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音乐,而是“带着心灵,去发现自然的美”。他们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把这些“天籁之音”一一收集回来。第二阶段:化身AI音乐魔法师当孩子们带着自己采集的“声音素材”回到教室,最神奇的一幕发生了。老师会指导他们,如何运用AI工具,将这些零散、自然的声音,合成为一段完整的、独一无二的音乐作品。风声可以成为背景的铺垫,雨声可以化为灵动的节拍,笑声则能点缀成跳跃的音符。

AI在这里,扮演的不是一个“创作者”,而是一个强大的“魔法棒”。它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从技术上变为可能,让一个没有学过乐器的三年级孩子,也能体验到“作曲家”的快乐与成就感。03. 这早已不是一堂单纯的音乐课仔细回味这堂课,你会发现,它教给孩子的,早已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它融合了:动手能力:学习和使用录音设备,进行实地采样。设计思维:思考如何将不同的声音素材进行编排和组合。审美感知:在自然和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的能力。人机协作:学会与AI工具对话,让技术为自己的创意服务。这才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它不再是单一知识的灌输,而是将技术、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培养孩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