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很“聪明”,常用AI的我们却变“笨”了?

博思AIPPT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写文章时让DeepSeek帮忙润色,几秒钟就得到完美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直接问AI,答案立刻呈现;甚至做方案、发朋友圈都开始依赖AI的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AI正在成为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但与此同时,一些隐忧也开始浮现。有人发现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似乎在下降,离开AI就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有人觉得记忆力变差了,刚用AI写过的内容转眼就忘。AI到底是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还是正在悄悄削弱我们的能力?

AI很“聪明”,常用AI的我们却变“笨”了?

大脑在“偷懒”:AI对认知的影响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项实验揭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研究人员让54名参与者分成三组完成写作任务:第一组完全不用AI独立写作,第二组可以使用网络搜索,第三组可以使用AI辅助写作。

结果显示,使用AI写作的人大脑活跃度明显降低。他们额叶的执行控制和注意参与度都比不用AI的人低,大脑α和θ波段的连接强度几乎下降了一半——这些波段与创造力、记忆负荷、语义加工相关。更糟糕的是,83%使用AI的人记不住自己刚刚写过的段落。

相比之下,完全不用AI的人大脑活动最活跃,他们表现出更多好奇心和投入感,对自己的文章也更有掌控感。

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AI组写作速度提升了约60%,但当要求他们不借助AI重写同样内容时,他们的表现明显较差——因为大脑几乎没有将之前的内容整合进长时记忆。

批判性思维在衰退

除了记忆和投入度,AI的使用还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有关。

瑞士一项涉及666人的研究发现,经常使用AI工具的人,批判性思考得分显著较低。数据显示,AI使用频率越高,批判性思维得分平均降低0.42个标准单位。这种关系部分由“认知卸载”所介导——也就是说,人们把思考任务交给了AI。

有趣的是,年轻人对AI的依赖度最高,批判性思维得分也最低;而年长者相对较少依赖AI,思维能力反而保持得更好。教育程度高的人虽然使用AI较多,但因为具备更强的鉴别力,能部分缓解AI的负面影响。

微软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对AI越信任的人,在工作中执行批判性思考的可能性越低。一些受访者形容使用AI时的感觉就像“大脑自动驾驶”,自己几乎没怎么思考。

我们在失去什么?

表面上看,是记忆力、方向感、写作能力这些具体技能。但从更深的层面看,可能是大脑主动工作的机会。大脑的工作原理是“用进废退”。当某个功能长期不用,相关的神经连接就会减弱。就像长期坐轮椅的人腿部肌肉会萎缩,长期依赖AI处理信息的大脑,相关能力也可能减弱。

以前遇到问题,人们需要查资料、比对信息、形成判断,这个过程虽慢,但思维在深入。现在AI可以直接给出答案,看起来完整、专业,但这个答案往往停留在表层。长期接受这种“差不多对”的答案,思维的深度可能也会停在这个层面。

写在最后

AI不会自动让人变笨或变聪明。真正起作用的,是人如何使用它。

从目前的研究和观察来看,过度依赖AI确实存在风险。大脑活动减少、记忆力下降、批判性思维减弱,这些现象在频繁使用AI的人群中更明显。但同时,合理使用AI也确实能提高效率、扩展能力。

关键的分界线在于:你是在用AI,还是被AI用?

如果你把AI当作拐杖,凡事依赖它,大脑就会逐渐“生锈”。如果你把AI当作工具,让它处理繁琐的部分,把精力放在思考和创造上,AI就能成为能力的延伸。

这个选择权在每个人手里。

现在可能是一个关键时期。AI刚刚普及,很多使用习惯还在形成。我们现在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可能会影响未来几十年。

一个简单的标准是:如果某天AI突然不能用了,你还能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在正确地使用AI。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使用方式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