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但他自己却在用。” 发现自己的教授用AI备课写讲义,一大学生要求大学退学费

博思AIPPT
“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但他自己却在用。” 发现自己的教授用AI备课写讲义,一大学生要求大学退学费
秋日小美好
“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但他自己却在用。” 发现自己的教授用AI备课写讲义,一大学生要求大学退学费
“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但他自己却在用。” 发现自己的教授用AI备课写讲义,一大学生要求大学退学费

当前,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存在一个显著的悖论现象: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工作者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学习和采纳生成式AI以提升教学效率和创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却明令或默认禁止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此类工具。这种现象并非孤例,而是在全球多个主要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现实。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困惑与抱怨:“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但他自己却在用”,它不仅是技术应用层面的一个简单冲突,更是一面镜子,揭示了教育体系在面对颠覆性技术时所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包括政策滞后、认知差异、伦理担忧以及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探索焦虑,折射出了教育界在学术诚信、核心素养培养、技术伦理和政策制定等多个维度上的集体困惑与挣扎。这个现象背后是教育在技术快速变迁中的适应期矛盾。教师的“用”和学生的“用”目的不同,但简单禁止容易引发对立。学校和教师禁止学生使用,自然是有其道理的,毕竟,教育者的“学习”和使用AI 与学生的“使用AI”的目的不同。教师学习 AI 是为了:了解技术边界与风险(比如作弊、代写作业),设计更能应对 AI 时代的教育策略,将 AI 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制作课件、出题、个性化辅导)以及判断学生作业是否 由AI 生成的。学生被限制使用 AI 往往是学校和教师担心:学生的AI使用替代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过度依赖,滥用,思维外包等不恰当的方式,削弱学生的基础能力(写作、计算、逻辑推理等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学术诚信问题。因此,教师“用 AI”是作为教学管理或备课工具,而学生如果直接用 AI 完成作业,则可能被视为滥用和绕过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当然了,学生对“家长教师都在用而禁止我们用”抱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其实反映了一个规则透明度与权力不对称的问题:学生觉得被双重标准对待:大人可以用新技术提高效率,我们却不行。这本质上和以前“学校禁止手机,但老师用手机”的争论类似。学生希望的是被信任以及学习使用新技术的权利,而不是完全被禁止。

许多学生不被允许使用人工智能来完成作业,而当他们发现他们的老师这样做时,他们往往会很生气。在接受《 纽约时报》采访时,美国东北大学的学生埃拉·斯台普顿 (Ella Stapleton) 表示,今年早些时候,当她开始怀疑她所在的商学院教授使用 ChatGPT 生成讲义时,她感到非常震惊。在仔细翻阅这些笔记时,这位新入学的学生注意到了 ChatGPT 搜索引用、明显的拼写错误以及带有多余的肢体和手指的图像——所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使用的标志。斯台普顿说,“他告诉我们不要用它”,“然后他自己却在用。”这位大四学生感到震惊,她向东北大学校方反映了教授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并要求退还学费。后来,经过一系列的交涉,直到2025年5月初她毕业的时候,学校最终做出决定:不会退还她8000美元的学费。《纽约时报》采访的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和斯台普顿的老师一样,都曾被学生发现使用 ChatGPT 等人工智能工具。对此,您怎么看?

我们说回我们的主题,如何破解这个两难问题。
我想,可能的、更积极的做法不是“全面禁止”,而是:1、分阶段、分场景允许学生使用 AI,并明确哪些场景可以用、怎么用。2、将 AI 工具的使用纳入教学,例如教学生如何用 AI 辅助头脑风暴、修改文稿,而不是直接代写。3、改革评价方式,增加课堂讨论、项目展示、过程性评价,减少可以直接由 AI 代劳的作业。4、师生共同制定使用规则,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未来的方向必然是教育模式的调整——从“防止 AI 作弊”转向“教会学生与 AI 协作”。

“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但他自己却在用。” 发现自己的教授用AI备课写讲义,一大学生要求大学退学费
“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但他自己却在用。” 发现自己的教授用AI备课写讲义,一大学生要求大学退学费
热爱生活
“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但他自己却在用。” 发现自己的教授用AI备课写讲义,一大学生要求大学退学费
“他告诉我们不要用,但他自己却在用。” 发现自己的教授用AI备课写讲义,一大学生要求大学退学费
Photo by Johnnie Walker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