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智慧中小学平台2.0智能版”使用生态?

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迎来了2.0智能版的全面升级,近期很多教师都在研究它的使用,这不乏像“课件教师”这样的公众号的广泛宣传。

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智慧中小学平台2.0智能版”使用生态?

如何让这一平台真正发挥其全方位的作用,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单靠某个老师个体使用,很难让平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只有以学校、区域或教研组为单位,建立起一个包括家长、老师和管理者的使用生态,才能让智慧中小学平台成为教育中的得力助手。以下,课件将从实际应用场景出发,探讨如何构建这一生态,并推动其高效运转。

一、智慧中小学平台的个体使用:资源库与教学辅助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智慧中小学平台最直接、最实用的功能在于其丰富的资源库以及教学辅助工具。例如:

资源库。平台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随时调用课件、教案或视频,减轻备课压力。在智慧中小学1.0版时,设计了九大应用场景,大家可以参考。
理科习题讲解。理科老师可以利用平台的习题讲解功能,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解题思路。
英语“哪里不会点哪里”。英语老师可以通过点读功能,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单词和课文发音,尤其是其免费特性,极大降低了使用门槛。

这些功能让教师个体能够快速上手,将平台作为日常教学的“工具箱”。然而,如果仅停留于此,平台的潜力远未被挖掘。要实现更全面的应用,还需从个体使用转向群体协作。这部分内容见《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最“宠”理科教师,其次是英语老师,最后是其它学科

二、以学校或区域为单位:构建多方联动的应用场景

智慧中小学平台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连接教师、家长和管理者的能力。以学校或区域为单位推动使用,才能让功能如作业通知、教研活动等发挥作用。以下是一些典型场景:

作业与通知。老师通过平台发布作业和通知,家长则通过平台接收信息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然而,如果家长不习惯使用,通知功能就形同虚设。因此,学校需要引导家长养成使用习惯,比如在开学季通过家长会推广平台,让家长将其作为了解孩子学习动态的主要渠道。
教研活动。教研组可以利用平台开展听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老师们不仅能共享资源,还能通过平台记录教研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管理功能。对于学校领导而言,平台可用于下发通知、组织公开课或区域性教研活动。甚至在更大范围内,教育局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区域性教育政策或资源,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网络。

三、打造使用生态的关键:家长、老师与领导的协同

智慧中小学平台的使用生态需要家长、老师和领导三方共同参与。学校可通过平台建立家校沟通群,减少对微信、钉钉等第三方工具的依赖。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常没有独立的学习终端,学生本身不直接使用平台,因此生态的构建主要围绕以下三者展开:

家长:信息沟通与学习支持
家长需要习惯通过平台接收通知、查看作业并与老师沟通。例如,英语点读功能不仅对学生免费开放,家长也可以利用它辅助孩子学习。这种互动能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从而提升配合度。
老师:教学与教研并重
老师除了利用平台上课,还应将其融入备课、教研和通知发布等日常工作中。例如,通过平台共享优质课件,或组织线上评课活动,既提升效率又促进专业成长。
领导:管理与推动
学校管理者应将平台作为管理工具,组织教研、发布通知,甚至推动区域性教育活动。只有领导层重视并带头使用,才能带动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参与。

四、推进策略:开学季是最佳时机

要让这一生态落地,时间选择至关重要。每年9月或2月的开学季,是推广智慧中小学平台的最佳窗口期。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推进:

家长会推广。在全校或班级家长会上,详细介绍平台功能并指导家长下载使用。
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平台操作,确保每位老师都能熟练使用。
管理层示范。领导率先使用平台发布通知或组织活动,形成示范效应。

智慧中小学平台不仅是教师的资源库,更是连接学校、家庭和教育管理的重要纽带。只有当家长习惯用它了解孩子情况,老师习惯用它提升教学效率,领导习惯用它优化管理时,一个高效的使用生态才能真正形成。让我们从开学季开始,以学校为单位,携手家长、老师和领导,共同打造一个智慧教育的新格局!

给智慧中小学平台的建议:如果不是必要,减少限制措施。比如文件下载。现在教师们是想着法的想下载这些资源;比如建群,教师们必须建立一个正规的有学生注册班级群,才能体会到它的作用;再比如视频教研,实际应用场景是每一个教师都有权限发起教研活动,并不是只有教研组长或者学校管理者才能发起;最后就是数字教师训练营有一位教师建议问卷功能要更丰富一些,最好能对标问卷星,当然,课件老师认为这要求还是有一点高。大家还有什么建议,评论区留言。

往期文章

1.技术学堂合集
2.论文写作合集
3.电子表格合集
4.希沃白板合集
5.课件制作合集
6.人工智能合集
7.智慧中小学合集
8.办公技巧
9.文章合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