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博思AIPPT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山西省教育厅结合现状,通过调研分析、实践论证,确立了“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普及”6个创新应用实践项目,首批确定了8个区域、101个学校,覆盖11个市,47个县,率先开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初步形成了由点及面、辐射推广的燎原态势。印发《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常态化普及的通知》,明确九大任务,实现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推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切实推进山西省全域全员全流程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省级培训,送培到市,覆盖到县,打造“四级双线三段”闭环式培训模式,做到培训创新到位,现场1847名教育工作者参加培训,培育省级“种子教师”610人,线上培训教师112782人,涌现出一批教育教学应用优秀案例。本期为大家展示山西省中小学校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学的应用模式,分别是资源转化与应用、“六真七步”智慧教研、“双师双生”课堂教学三个优秀应用模式案例。
应用案例一: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转化与应用模式——运城市海仓学校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具备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师生提供了许多优质的数字资源,这些资源为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面向学校常态化教育教学实践时,教师要结合平台已有资源,根据学生实际,将资源进行加工并转化为适合本校学情的校本化资源。运城市海仓学校通过资源转化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了平台资源的有效利用。“备课+资源”的资源转化模式(见图1):教研组通过“个人主备+集体备课+个人复备”的备课方式,对资源进行整合、汇聚、定制,实现将平台已有资源通过加工转化为本地化的资源。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图1:“备课+资源”的资源转化模式
个人主备:
教师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中搜索、选择、编辑资源,进行精准备课。备课时,教师先观看平台的名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课件等资源,然后根据学情,编辑修改教学设计、课件等资源。
集体备课:
教研组发挥群体智慧,在每周教研时间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资源建设”的主题,对个人主备的资源进行交流、评议、修改,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集体备课资源,然后主备教师将修改后的资源分享给本组教师,同学科教师授课时可灵活调用。
个人复备:
教师使用资源进行授课后,可以将资源再优化,反思资源是否合适,并将修改后的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备课+资源”的资源转化模式,实现了资源的迭代更新和本地化。
双线三段六环教学模式(见图2):教师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开展三段六环教学。双线代表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双线并行。三段代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活动分为六环,即:课前利用平台资源进行精准备课,推送任务单给学生;课中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平台授课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课后推送资源,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答疑。对应的学生活动也是六环,即:课前观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中质疑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课后学生利用平台资源,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训练巩固,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图2:“教学+资源”的三段六环教学模式
借助双线三段六环教学模式,实现了平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案例二:“六真七步”智慧教研模式——阳泉市郊区文苑小学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阳泉市郊区文苑小学深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和功能特点,借鉴原有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经验,结合学校“和谐教育”特色内涵,经过精心尝试和研究,逐渐构建起了“和真”教研体系,探索出了“六真七步”智慧教研模式。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六真”要素
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支撑,其教研形式涵盖学习平台课例聚焦真问题、借助平台资源进行真研究以及利用授课系统开展真实践。该过程通过依次进行问题聚焦、资源借助与实践开展,实现平台数据反馈以提供决策支撑的目的。以“六真”要素为特点的教研体系的推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激发了师生创新潜能,从而推动了学校信息化向数字化的转型,学校教育发展迈向新阶段。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七步”教研法
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们首先启动于个人自修阶段,借助平台资源和名师工作室的辅助,深入研究新课标和教材,独立创作教学“个案”;继而迈入集体备课环节,开展区域间或跨区域的集体研讨,将个体智慧汇聚为集体“共案”;在最后的“共研”阶段,通过课堂的网络直播展示、集体听课与评课,以及持续的二次教研和深入研讨,教师们不断磨炼教学技能,经过反思总结,共同打造出“精品案”。这样的教研过程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塑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而且为学校营造了一种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文化氛围,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用案例三:“智”融平台 “育”见未来——长治市潞州区紫坊小学校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为办好家门口的优质学校,长治市潞州区紫坊小学校依托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发挥平台资源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等诸多优势,探索出一种具有本校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1355 “双师双生”课堂教学模式。助力学校减负、增效、提质,为构建全新的数字化育人新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1355 “双师双生”课堂教学模式:“双师”指两名任课教师(线上+线下)来共同完成某一学科的授课活动;“双生”指学生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学习。1是指一个目标即全面育人;3是三段教学即课前(学);课中(教与学);课后(练);5是五个环节:(教师)智慧备课、双师协同、组织课堂、及时评价、分层辅导;5是五个环节:(学生)个性预习、双生互学、合作探究、课堂检测、实践拓展。1355 “双师双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有机融合,重构了教育教学新生态,实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新模式极具互动性和智慧性,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变的更加多姿多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弥补教师之间在学科认识、思考、授课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实现线上线下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教学知识和经验,交流分享教学体会和学习感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供稿:山西省教育技术与评估监测中心
猜你想看
一样的“作业活动”,不一样的实验技能操作考查河南固始:深入推进国家平台应用 促进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区域共进资源共享师生共育
浙江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深度应用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为获得更好的应用体验,建议手机端用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智慧中小学”APP。
BASIC-SMARTEDU
智慧引领未来,平台托起希望 ——山西省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创新实践案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