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渊老师是人大附中苏州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清华博士。

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将分别分享和渊老师用AI辅导孩子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科目的经验,这篇文章主要分享的是认知篇。一、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用AI?很多家长都在纠结,到底要不要让孩子用AI?何渊老师在直播中给出了答案:AI 这种东西,它就跟过去的互联网一样,变成了我们的底层设施。对它不是说你要还是不要,你选择和不选择的问题;它已经来了,我觉得我们就要去接受。我们就要去使用。你不会问“我的孩子该不该用互联网”,你只会教他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AI也是一样。它已经到来,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能做的,也必须做的,就是去接受它,使用它。拒绝让孩子接触AI,无异于在互联网时代把孩子关在没有网线的房间里。这不是保护,而是隔绝。二、 关键不在“用不用”,而在“怎么用”既然必须用,那下一个问题就是:使用的“度”在哪里?怎样才算合理的“含AI量”?对话中的专家给出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用AI写作业”的刻板印象。错误的用法是:孩子一遇到难题,立刻把题目扔给AI,复制粘贴答案。这才是我们真正担心的“作弊”。而真正有意义的用法,应该是一个引导思考的过程:让孩子先独立思考。鼓励他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的。让他找到自己究竟“卡”在了哪一步。定位真实的问题。当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卡在某个概念或某一步骤时,这才是他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带着问题求助AI。这时,你和孩子可以一起向AI提问:“我们卡在了这里,想不通为什么,你能解释一下吗?”看,这时的AI,扮演的不是一个“答案提供者”,而是一个24小时在线、耐心十足的家庭教师。它在孩子思考碰壁时,提供一个思路、一个解释、一个阶梯。正如对话中提到的那句金句:“AI有多强大,取决于你有多强大。”如果你只会问“这道题怎么做?”这种愚蠢的问题,AI给你的也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答案。但如果你能带着深度思考,一步步追问,AI也能感受到你的思考,并给出层层深入的、高质量的回答。教会孩子如何向AI提出一个“好问题”,远比禁止他使用AI重要一万倍。三、 一个扎心的概念:“AI寒门”如果前面的道理还不够让你警醒,那么北京大学教育学教授林晓云老师提出的一个词,可能会让你心头一紧——“AI寒门”。我们过去说的“寒门”,指的是家庭经济条件的困窘。而在未来,很可能会出现新的一代“寒门”:由于家长对AI的理解不够、重视不够、使用不够,导致孩子在最需要与AI协作的时代,错过了踏上这级关键阶梯的机会。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想象一下两万年前的原始部落,当所有猎人都开始带着猎狗打猎,效率倍增,而你坚持认为“打猎是自己的事,不能靠狗”,结果会怎样?你不是在坚持传统,你是在被时代淘汰。AI,就是这个时代人类社会迎来的新“物种”,一个强大的“合作者”。它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作弊工具,而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生产力。当别人的孩子已经熟练地把AI当作自己的研究助理、灵感来源、学习伙伴时,你的孩子却因为被隔绝,连如何与它有效对话都不知道。这,就是差距。这种差距,可能比学区房带来的差距更为巨大和深远。写在最后为人父母,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保护。但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最好的保护不是画地为牢,而是带他一起学会游泳。我们不必成为AI专家,但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一个“AI守门员”变成孩子的“AI领航员”。放下焦虑,和孩子一起,把AI当成一个新奇的玩具、一个博学的老师,共同探索、共同学习。从今天起,别再问“能不能用”,而是和孩子一起讨论“我们该怎么用好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在AI浪潮奔涌而来时,我们的孩子,是站在浪潮之巅,而不是被浪潮拍在沙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