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公众号
今秋起,北京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如何避免“有课上”但“上不好”?如何解决城乡差距、师资不足?三位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进行权威解读,给出了从区域到课堂的完整“施工图”。本文干货密集,建议收藏阅读。
卢宇(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
当前,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区域—学校—教师”三级联动,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走深走实。
在区域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顶层设计与支撑保障作用,强化系统规划与资源统筹。要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施路线图,明确重点任务与支持政策,尤其加强对本区薄弱学校的精准扶持,防止出现“城乡差距”。
各区可以整合区域内特色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案例库、资源平台和实训基地。区教研和教师培训部门组织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师研修,重点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
区教委可以探索建立区级“AI教育讲师团”,开展政策宣讲与送教送研活动,探索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专业人士对口支援薄弱校的常态化机制。同时,各区可以定期收集学校实施情况,及时优化支持策略,确保区域内人工智能教育“校校有支持、校校能落地”。
学校作为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主阵地,应积极落实“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的教学要求,推动课程整合与教学创新。校领导要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明确课时安排与实施路径,有条件的学校可独立设课,也鼓励以跨学科主题的方式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深度融合,以多种形式实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进课表。
同时,加强校本资源建设,鼓励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项目式学习案例,通过教研活动和观摩课等形式,助力教师高质量完成“做教案、出样课”。
此外,各校应努力改善人工智能教学基础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或者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馆等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推动教学从课堂延伸至社会空间。学校各年级还可以建立校内人工智能教学教研机制,定期组织教学研讨、观摩展示活动,形成“骨干引领、团队共进”的教研氛围。
教师是实施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力量,应重视自身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与课堂实践。新手教师需要主动学习并运用人工智能知识和工具,理解其基本原理与应用场景,从智慧校园、智能家居等真实问题出发,帮助自身和学生建立人工智能与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参与市、区、校等各级教研与培训,充分利用市、区、校级基础课程资源。
目前,北京市已征集160余套课程资源,并陆续上线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包括教学视频、教学指南和活动任务单等,均免费开放使用。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线上资源,注重情境化、项目化教学设计,逐步形成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实用教学资源。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区域系统支撑、学校统筹推进与教师积极实践。只有三方协同、分层落实,才能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有课上”走向“上好课”,从而稳步推进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高质量落地。
张月英(教育部基础教育技术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当前,北京市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已经从学校、区域试点迈入规模化落地阶段,呈现出鲜明的开创性特征。从素养教育的本质要求来看,人工智能教育存在教学内涵偏于表层,素养培育不足;师资能力存在短板和发展不均衡现象;技术应用存在误区,育人导向模糊等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认为,应从三个维度精准发力。
——深化课程内涵,锚定素养核心。首先要构建“认知—伦理—实践”三维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侧重启蒙感知,通过生活场景认知AI价值;初中阶段强化跨学科应用,如结合生物教学引入AlphaFold等技术案例;高中阶段增设伦理选修课,引导学生反思数据权利与算法公平。同时,还要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将全市实训形成的典型案例、优秀课例纳入市级资源库,结合“AI讲师团”的力量,开发涵盖算法原理、伦理思辨的专题课程包,破解教学深度不足问题。
——强化师资建设,破解均衡难题。针对教师,要实施分层分类培育计划:对新教师开展“政策﹢技术﹢教学”的系统培训,对骨干教师重点培育课程开发与教研引领能力;可以在“十五五”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时,通过增设人工智能必修课、完善专项激励政策等方式,推动教师主动提升数字素养。还可以推广“双师协同课堂”等模式,依托市级智慧教育平台,由优质校骨干教师主讲,薄弱校教师辅助指导,同步配套教研共同体建设,实现“区区有团队、校校有教师”的均衡发展目标。
——规范应用导向,完善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明确技术使用边界:通过教学指南界定AI工具的合理应用场景,严禁以AI替代学生自主思考,将“人机协同能力”纳入课堂评价核心指标,引导学生从“依赖工具”到“善用工具”。此外,还可以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将AI实践报告、伦理思辨成果纳入过程性评价,并完善作弊惩戒机制,树立正确育人导向。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教育生态的深层变革。唯有坚守“素养为本、均衡发展”的理念,才能让AI真正赋能学生成长,为未来公民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钟建业(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与技术中心主任)
《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人工智能课程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实践取向,注重综合性与创新性,通过项目式学习和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在人工智能项目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一是以真实问题为锚点,设计贴近学生的项目主题。基于项目开展教学,需要将项目设计扎根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以真实问题作为项目情境,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从感知人工智能到理解原理,再到创新应用。
例如,很多学校都应用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闸机、门禁系统、智慧体育系统等。教师就可以基于校园里面这些真实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来设计项目主题,引导学生学习人脸识别技术。
基于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门禁系统应用场景,教师可以设计“校园安全卫士—探究人脸识别”的项目,提出核心驱动问题:门禁系统是如何识别人脸的?门禁系统中的人脸识别存在哪些风险?基于核心驱动问题再设计学习任务,通过这些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人脸识别的概念,掌握人脸识别的基本原理,探究数据隐私和伦理安全等问题。
二是遵循多学科融合,强化实践与协作。新课程提倡跨学科主题学习。人工智能本身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基于项目问题解决真实的需求,将数学、物理等知识融入项目,聚焦人工智能素养和其他学科核心素养来确定学习目标,体现做中学和创中学的特点。
以“校园智能导览机器人”项目为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协作,运用数学中的几何坐标来规划路线;在机器人搭建过程中,学生需要融入物理与工程思维。这种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也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项目设计教学,是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养的关键。每位教师都需要以《纲要》为指南,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引导学生从“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创新应用人工智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工智能的创造性与局限性,形成负责任的技术观。
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教育才能真正赋能未来,让每个孩子成为具备技术素养、人文关怀和创新能力的数字公民,形成适应智能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交流群1请添加冀老师微信号(Jll_0405) ,备注姓名与职业,邀请进群
■ “高精尖”未来教育交流群3请添加郭老师微信号(guojl0330) ,备注姓名与职业,邀请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