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问题随便找个大模型聊几句就行,复杂问题、搞学习、搞研究就得找「🔍深度研究🎓」,搜索全面+专业报告让人爱不释手、直呼行家🤩
国内大模型争先恐后推出各种「深度研究」类功能,本号写过的专题▼快能出合集了😄
今天带来的是夸克家的🎓本期目录:
- 夸克 深度研究了啥
- 看了看案例
- 引出了PPT

夸克「深度研究」🎓
高搜商🔍🧠
夸克的深度研究出来至少一个月了(印象在6月),之前没写是当时沉浸在他的「深度搜索🔍」中▼当时只有国外大模型有Deep Search🔍类功能吃喝玩乐、短途旅行、看展逛街、好物推荐…特适合,而用「深度研究🎓」也试了同类问题,总觉得不太恰当、轻松的话题怎么搞得得严谨—原来是工具用错👀
👋今天 带你通过几个案例快速了解
以夸克电脑版为例(手机APP没有)🌐https://www.quark.cn/下载一个


感觉官方的解释,并不直观得自己试几次才慢慢有体会,再加上近期的「深度研究」热潮下,深度研究能力也将是大模型必备了

记得当时要申请的。点击申请,出现邀请码,复制到刚才的输入框。立即体验
先来一个案例
南山区各个街道分析,要包括宜商宜居指数及网友推荐,目的是商业、生活、居住等至少十项重要指标的参考,每项要列举5-10个案例。配图真实照片 可以直观感受。多加几项:书店、购物中心、公园、游乐场等一大家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去的地方 问个深圳第一区

与「深度搜索」最大区别在于:「深度搜索」调用普通模型,偏重搜索过程,会调用更多的信息源,针对较单一、直接的目的;而「深度研究」调用顶级模型,偏重搜索结果的整合与呈现,搜索过程直奔几个权威信息源,针对较复杂、开放、复合型问题的解答

注意👀这段让人安心的小字,可以离开页面不用在线等

1️⃣先分析问题,与秘塔AI的深度研究一样,也是跳过了问题补充,直接给自己布置任务了;🧾看任务清单,有条理

2️⃣然后开始分步搜索,过程几分钟不等,时长取决于问题难度和网速;当前问题算简单

3️⃣搜完再总结,这就快多了,研究完毕,如果还在夸克的界面 会有弹窗提醒✅

👀调查报告第一眼是专业感满满,不仅体现了提问时的要求,还列好表格方便对比;👀细看后整体靠谱,有种“官方介绍”的感觉

🌐再看底部的数据来源——怪不得🌐都是权威信息源:百科、澎湃、新闻、市政。。。妥了,至少这份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是有保障的

这部分是深度研究的任务及信息源清单,自动收起,可以反向验证本次任务的完整度

底部有复制、下载按钮⏬

点击⏬后并未直接下载,而是跳转新页面—AI文档在线编辑,这也是夸克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大模型友商中能想起来的就豆包有了

上面的工具栏一目了然,不同的是,如果下载PDF,进入这个页面就会多个“播放”按钮,可直接全屏阅读文档▼

回到刚才右上角便可下载或编辑当前文档

点击“下载”到电脑上预览

本地打开PDF,和在线文档内容一致,连搜索的参考来源都有

✍️回到刚才,点击“编辑”则跳转AI写作页面,此时该文档可自由编辑,方式方法同WORD。

连功能按钮都一样,开始自定义编辑文档,AI写的文档太过完美,难免要删删改改才能“像人”

如果要大幅改动,可以交给AI智能优化,重写、扩写缩写、改风格等大模型基本功,一键完成

或者一键智能润色,或者在左下角对话框输入新的要求,新文秒出

还可以追溯历史版本

同时,在刚才下载页面也有润色、下载按钮

🌈🥚有彩蛋!底部还有个“生成PPT”的升阶功能,之前也捎带讲过,当时夸克的PPT 平平无奇没发现啥,今天看来PPT也升级了

大纲很快就好,根据主题自动搭配模板

模板颜值很高,看到不少精品

PPT生成速度也比较快,30多页的PPT,以前一整天 现在五分钟,质量还很高

相信这已经比大部分人做的PPT要好了

一天可下载10次,足以覆盖日常所需
其他研究案例
案例一
苏东坡一生关键历程、政绩功绩、文学成就


附个大图,单击放大看🔍
案例二
如果地球未来科技、知识发达到不可描述的高度,人类世界不需要任何书籍了,最后只保留十本书作为纪念,那么你认为哪十本最适合,要有足够的说服力来打动「人类最后的十本书评选委员会」;再列出五本备选

这么悲怆的事情一定能难倒人类,但AI不为所动很快给出答案,毕竟AI有无数电子书在数据库,而对于人类相当于归零

案例三
深度解读MBTI。然后调查一下MBTI有什么科学依据?和星座有啥区别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三轮测过,明天再来结论
搜索信息来源可靠,引用信源可追溯就是夸克「深度研究」🎓的最大特点,特别适合研究既定事实、客观世界、数量庞大的信息
但不足也显而易见:只有文字报告,没有豆包/Kimi/天工等可视化页面(那个特消耗算力)
国内AI大模型从去年迸发空前竞争活力起,经过多轮真刀真枪的拼杀,第一梯队轮番角逐登顶,光近半个月就有三家轮番上阵——Kimi-K2、阿里Qwen3、智谱GLM4.5,个个直逼国际顶尖模型
而大模型能力从推理模型开始,多模态(图文视频开发等) →深度搜索 →AI播客、网页 →Agent →深度研究,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风向、新的定义大众用户难免「乱花渐欲迷人眼,又一模型现眼前」,目前大模型虽然还在发展初期,但已经从数量、规模、类型上非常庞大、繁杂了,根本用不过来,况且排名只是某些特定场景表现力,真正用起来真有什么区别吗?🤔🤔🤔只想说,充满随机与变量,要么千差万别,要么高度雷同
只有深度使用一段时间,才能发现大模型各有千秋、需要辩证对待,特别是真有事儿要AI帮忙时,多个模型+多个工具+多轮问答后,⌛️⌛️⌛️半小时了还没有一句说到心坎上的那种无力感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