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校是否该有人工智能教育战略规划?我们究竟是提前规划科学应对,还是被动适应?或者是“被算法算计”?

博思AIPPT

早在暑假结束新学期开始之际,自留地君应邀出席了一所大学的新学期全体教师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重塑大学》的主旨演讲。演讲效果如预期。学校领导很高兴,午餐的时候,责成分管的部门领导,约我尽快给他们的二级学院分管院长和骨干教师作工作坊,通过工作坊来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其实,在我看来,只是听听报告,组织几场工作坊,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学,包括中小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要有自己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战略规划。不是一纸文件挂墙上的或者只是用于汇报的那种,而是真真正正规划和指导学校各个部门,所有利益相关者,按照规划,依照步骤稳步推进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战略规划。每一所学校,无论自觉与否,其实都已经置身于某种人工智能的战略轨迹之中。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一战略由谁书写:是来自学校决策层或者教育内部的审慎思考和科学决策,还是由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人员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所依赖的算法所悄然赋予的。当学校选择不作为,那并不是保持中立——而是将教育的未来交予默认设置、商业逻辑与未经引导的学生和教师的人工智能应用行为。一只名为“人工智能”的看不见的手,已在无声中重塑学习的路径、教学的评价,以及什么知识值得被看见。如果我们不积极参与,重新思考课程设置、重塑评估方式、更新治理模式、培训教育工作者并建立保障措施,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人工智能如何塑造学习和学校的控制权决策权拱手让给了人工智能。若学校未能提出自己的愿景,系统便会悄然递上一份现成的——它隐藏在推荐引擎的排序里、生产力工具的节奏中,以及那些定义“何为良好学习”的智能导师的评判标准之间。本质上,就是不少人所说的“被算法给算计了”。因此,今天的挑战已不再是“学校是否该有人工智能教育战略”,而在于:它是主动塑造属于自己的道路,还是被动沿袭算法预设的轨迹和学生教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过程中不自觉地所形成的足迹。或许,人工智能本身,正是这样一个考验——考验我们能否在教育被重新定义之前,率先定义教育。大、中、小学校是否该有人工智能教育战略规划?我们究竟是提前规划科学应对,还是被动适应?或者是“被算法算计”?Photo by Johnnie Walker也许,在教育和学习领域,我们正在重复教育科技史上已经犯下的错误——如果我们不醒悟,我们不仅有可能失去对人工智能的控制,而且有可能失去对教育本身的控制。当社交媒体与新兴平台迅猛发展之际,各类机构却往往反应滞后:平台已变得根深蒂固、体系不透明且难以替代,而监管措施、政策法规与公众认知,却总是姗姗来迟。

等到权力被认可被公众所接受的时候,权利已经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了,集中在大V、意见领袖和超级网红手里了。在教育领域,我们也面临同样的风险:1、等到规模化了再行动如果我们等到人工智能工具完全普及(或许已经普及)才制定规范,我们将被迫在危机情况下迎头赶上。2、将人工智能视为附加功能而非基础如果我们将人工智能仅仅视为一款应用或工具,就无法理解它如何改变学习模式、评估、教学法、获取途径和权力格局。3、从一开始就忽视治理太多的教育体系将政策、监督和道德视为改造——试图在部署后进行监管——这让我们容易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这三种情况,其实正在发生,在许许多多的大学、中小学和教育部门,您说,是这个理不?

大、中、小学校是否该有人工智能教育战略规划?我们究竟是提前规划科学应对,还是被动适应?或者是“被算法算计”?
大、中、小学校是否该有人工智能教育战略规划?我们究竟是提前规划科学应对,还是被动适应?或者是“被算法算计”?
Photo by Johnnie Walker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